藏身山林的世外桃源 車埕的流金歲月
被集集大山山脈環抱的車埕,位居台灣唯一不臨海的南投縣,它也是台鐵集集支路的終點,而有「最後的火車站」之稱;但車埕「並不」天高皇帝遠,因周邊糖業、電廠、木業發展之故,成為交通的中繼樞紐;近年,小鎮從觀光再出發,述說地方的故事,要車埕再輝煌一次。
從台北出發,搭乘高鐵到台中新烏日,再轉台鐵到縱貫線的二水站,下車後,需再轉乘集集支線,才會到達目的地「車埕」。這樣的奔波,老一輩的台灣人有個生動的形容詞是「捙跋反」(tshia-pua̍h-píng);步出車廂,松柏崙山豎立在眼前,靜謐的貯木池綠水悠悠,環湖步道上落羽松與陽光嬉戲的光影如舞,棕黑色的日式木屋氣質沉穩又療癒,如畫的風景,舒爽的氛圍,旋即洗卻了舟車的勞頓,這裡是遊人再遠都想造訪的小村落。
當年吊掛原木的兩座天車仍堅守崗位,是車埕人記憶不可分的一部份。
伴隨產業的脈動
「車埕」從字義解釋,是停車的廣場。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採台灣天然資源,其中蔗糖是重要的出口產品;成立於1910年的埔里糖廠,官方為輸出蔗糖,開設了埔里經車埕到二水的輕便車軌道,連結到西部的縱貫線。輕便車無機械動力,是靠人力或牛隻拖曳;因車埕周邊地勢平緩寬廣,成為輕便台車的中繼站,不時有上百台台車在此地接貨停駐,形如車場,而以台語發音就成為「車埕」。
輕工業是日本政府開發台灣下個階段的重點,而電力的供給是一切的基礎。當時官方想利用日月潭進行水力發電,乃在離車埕不遠的門牌潭興建日月潭第一座發電廠(後改名為大觀發電廠)。為了運送大型機具及發電機到內陸,從1919年開始拓寬原有自二水經車埕到大觀的輕便鐵路,成為正式的火車鐵軌,這就是集集支線的雛形。
電廠完工後,僅留下少數的工程人員駐地。鐵道原本屬於電力公司所有,轉撥歸鐵路局,成為營業路線;運輸的線路自此打開,使深居內陸的埔里也不再如孤島,得以與外界互通有無,鄰近的糖、米、貨物都集散到車埕,車埕因之成為交通運輸中繼的重要樞紐。
孫嘉璐打造車埕成為旅人再遠都想要造訪的小鎮。
大伐木的年代
從文獻裡,爬梳車埕的前世。車埕在地企業「振昌木業」第三代傳人,同時也是林班道商圈總監孫嘉璐和我們說起近代車埕木業的興衰。
孫嘉璐的阿公,振昌木業的創辦人孫海,出身雲林口湖,年少時到阿里山謀生,後來在嘉義創業成立木材防腐工廠。1958年,標得當時林務局巒大林區管理處所屬的丹大林區第八林班的伐木權,開啟了伐木事業。
孫嘉璐解釋,當時合約附載要修一條道路往丹大林區,地圖上畫一條線很簡單,但實際上要繞著山走,開闢過程異常艱辛,全長68公里,號稱是台灣最長的林道,亦是今日登山客通往台灣第二高的高山湖泊「七彩湖」的主要路徑。
「那時候阿公看到地利之便,從山上下來的木頭可以從這邊(車埕)搭火車運出去,所以就在車埕買地,設立工廠。」孫嘉璐說。那是台灣靠林業資源賺取外匯的年代,但伐木賺的也不是輕鬆錢,六年級後段班的孫嘉璐,雖然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但聽長輩說故事,再加上老照片,拼湊出昔日伐木的光景。以前上山是兩台貨卡車為一組,車上裝設有吊車,因為山路狹窄,不好過彎,某些路段要先讓一輛車先行,再把木頭吊到另一台車上,這樣慢慢的運送,「聽長輩說,以前從山上運送巨木到山下,要花一個禮拜的時間。」剛整理完振昌90週年的紀念展,孫嘉璐指著老照片解釋,「載運原木的貨卡車門都被拆掉,不是要方便上下車,而是真發生意外,可以隨時跳車保命。」
振昌木業剛開始以防腐木材為主力,生產電線桿與鐵軌枕木外銷。後來,事業擴展到鋸木和各式的木材加工,出口到鄰近國家。最有名的當屬日本明治神宮的大鳥居,至今到訪明治神宮,還能看到告示牌上言明原木來自台灣的丹大林區。
九二一地震後的春天
木業帶起了小鎮的榮景,當年在水里、車埕有近六成的人口靠振昌孫家維生,木業吸引人們上山討生活,相關的木材行比鄰而設,生活所需的商家進駐,門庭若市,故水里當年有「小台北」之稱。
但,1985年,台灣林業政策改變,禁伐天然林,振昌木業頓時受挫,家中長輩改往南洋、非洲進口木料再進行加工;此時車埕失去了地理條件的優勢,在地的廠房也逐漸荒廢。木業凋零,村落人口外移,一時間,車埕人去樓空。
1999年921大地震是小鎮命運重大轉折的契機。孫嘉璐告訴我們,因中部地區受創嚴重,政府決定成立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日管處」),升級由中央統籌管理,車埕因鄰近日月潭,也被劃入其轄區。
家族出售部分土地(木業展示館和貯木池區域)給日管處作為基地,孫家則經營林班道商圈,成立DIY體驗工廠,也將阿公孫海最愛的料理東坡肉開發成木桶便當,成為在地名物。「車埕早期只有買賣木頭的人才會來,」孫嘉璐說,但有了中央協助推廣,集集線上的車埕漸漸打出了觀光的名號,在官方與民間協力,一起把車埕帶向新的榮景,再次迎來小鎮的春天。
木業展示館裡還保留當年原木鋸切加工的場景。
循,木業的足跡
孫嘉璐帶我們順著昔日木材加工的動線巡禮。「以前載運的木材從一號天車下來後,先放在貯木池裡面,客人再去挑選。」池畔的木屋是昔日的「資材課」,她解釋,客人來挑選木頭會站到木頭上滾動,查看原木的狀況,要花很多時間。「以前我們招待客戶在資材課休息喝茶,現在則將空間改裝成『隱茶Steam』湖畔餐廳,提供南投在地的茶品給遊客品嚐。」
「隱茶Steam」內有大片的玻璃窗景,可凝觀由日管處整理出如畫的環湖步道和生態池,欣賞四季風景輪轉,是遊客最愛的打卡點。
挑選完的木頭,再藉由另一台靠近鐵軌的天車吊掛,看是要直接送到製材廠鋸成木材,或是原木由火車運送到港口出口。
今日的「木業展示館」是振昌昔日的製材廠,但因閒置多時,已傾斜危倒。日管處接手後,委託國內著名建築師郭中端所主持的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做修復。為重建車埕產業最重要的關鍵場域,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進行製材工廠結構調查,決定以過去的技法重建。一般的古蹟修復會先搭建一層覆屋,待主體建築修復完成後再拆除,但設計師將覆屋融入木材廠的修復設計中,在舊廠的木構架上另加上新的木構架,營造新舊木構造交疊於同一空間的趣味,並取用舊的木材再修復利用,如此表現出半個世紀建材的演變,也讓遊客看見了歷史演進與時代的進步。
永續的DNA
走在林班道商圈的廊道,孫嘉璐指著隨處可見的招牌、鐵板,是將昔日工廠的廢鐵再回收利用。以前客人不喜歡的蓮藕材(指木材中有孔洞),就拿來蓋廠房。長輩們惜物,連木材乾燥室所需要的鍋爐,也是舊火車淘汰下來的鍋爐再利用。
再踱步到昔日的「副產股」,這邊是當年用來提煉精油、生產原子炭等林業副產物的區域,現作為體驗工廠DIY的空間。孫嘉璐解釋說,阿公是個超級節儉、珍惜資源的人,一根原木要運用到101%。舉例說,剖鋸木材有兩種切法,一種是弦鋸法,鋸切面與年輪平行,此方法製材率較高,廢料較少;但早期台灣沿襲日本木工的傳統,多用徑鋸法,順著木紋裁切,木材較不易產生翹曲變形,但餘料較多;阿公覺得這些木屑丟掉可惜,就找紙漿廠合作造紙,卻發現這些檜木屑含油量太高;阿公為解決這個問題,研究把裡面的油份再抽取出來,才發現那是當今最受歡迎的精油,是更高階的產品,「我們很早就把這些檜木精油外銷到日本,作為化妝品的原料」。
提煉完的廢料又可以再加工製成原子炭,作為燃料再利用。當年各大學森林系都要來車埕參訪,除了小鎮本身是一座活生生的產業博物館,另外的看點也是了解振昌木業如何把木頭作最大的利用。
這些關於木業的點點滴滴,孫嘉璐都努力地向長輩打探詢問,想把木業的歷史更完整地紀錄下來。有長輩覺得這些枝微末節的日常不重要,但她認為「儘管社會對於伐木的歷史有負面的評價,但這其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我想做的是把屬於台灣的歷史呈現出來,讓大家更了解這段過往。」
已廢校的車埕國小校舍如今化身為林班道鐵路小學,成為藝文推廣的平台。
華麗轉身,林班道的創新路
身為「林班道」商圈的行銷總監,孫嘉璐笑說她常被稱作「林小姐」,她會趕緊澄清,並再補充林業小知識,「其實林班就是林地區劃的單位」,小時候常聽長輩說林班林班,於是就取了「林班」兩個字,紀念阿公的精神,「道」就是希望走出新的道路。
2008年,在美國學音樂剛畢業的孫嘉璐被父親徵詢是否回家試試,「當初父親只是要我經營一間紀念品店,」完全門外漢的她,投入了解紀念品該如何開發經營,才發現台灣許多觀光景點的商品缺乏自己的特色。因此她對招商的商家開出條件,「販售的產品要能夠呈現在地的特色,要有固定的營業時間,而非隨興的開業。」
十多年來,林班道商圈已經上軌道;2022年她取得修復好的車埕國小空間,成立林班道鐵路小學。孫嘉璐說服長輩說,林班道的知名度也有了,車埕國小的場域可以是一個藝文推廣的平台,例如策劃展覽、邀請藝術家駐村,「因為各式各樣的人都會來車埕,可以運用藝文特色,讓更多人看見藝術家的作品。」
像一踏進車埕,就會看到由林班道鐵路小學和路易莎咖啡共同邀請國際知名新銳塗鴉藝術家「夢裡那兔」,聯名合作的戶外巨幅彩繪牆,色彩繽紛且吸睛,是人氣的打卡點。校園的穿堂放了一台公共鋼琴,是她媽媽的嫁妝,讓遊客隨時即興的按敲琴鍵,讓音樂充斥空間中。一間間的教室化身展場,歡迎各式藝術展演,還有一間教室內,庫柏力克熊正在上音樂課!
把目標放到五年十年後去思考,讓車埕成為藝術創作的沃土,帶動地方的未來,「車埕有一天有沒有可能變成日本的直島(日本瀨戶內海上以藝術著稱的小島),有許多人會特地為此來車埕。」孫嘉璐如此期盼著。
從台北出發,搭乘高鐵到台中新烏日,再轉台鐵到縱貫線的二水站,下車後,需再轉乘集集支線,才會到達目的地「車埕」。這樣的奔波,老一輩的台灣人有個生動的形容詞是「捙跋反」(tshia-pua̍h-píng);步出車廂,松柏崙山豎立在眼前,靜謐的貯木池綠水悠悠,環湖步道上落羽松與陽光嬉戲的光影如舞,棕黑色的日式木屋氣質沉穩又療癒,如畫的風景,舒爽的氛圍,旋即洗卻了舟車的勞頓,這裡是遊人再遠都想造訪的小村落。

伴隨產業的脈動
「車埕」從字義解釋,是停車的廣場。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採台灣天然資源,其中蔗糖是重要的出口產品;成立於1910年的埔里糖廠,官方為輸出蔗糖,開設了埔里經車埕到二水的輕便車軌道,連結到西部的縱貫線。輕便車無機械動力,是靠人力或牛隻拖曳;因車埕周邊地勢平緩寬廣,成為輕便台車的中繼站,不時有上百台台車在此地接貨停駐,形如車場,而以台語發音就成為「車埕」。
輕工業是日本政府開發台灣下個階段的重點,而電力的供給是一切的基礎。當時官方想利用日月潭進行水力發電,乃在離車埕不遠的門牌潭興建日月潭第一座發電廠(後改名為大觀發電廠)。為了運送大型機具及發電機到內陸,從1919年開始拓寬原有自二水經車埕到大觀的輕便鐵路,成為正式的火車鐵軌,這就是集集支線的雛形。
電廠完工後,僅留下少數的工程人員駐地。鐵道原本屬於電力公司所有,轉撥歸鐵路局,成為營業路線;運輸的線路自此打開,使深居內陸的埔里也不再如孤島,得以與外界互通有無,鄰近的糖、米、貨物都集散到車埕,車埕因之成為交通運輸中繼的重要樞紐。

大伐木的年代
從文獻裡,爬梳車埕的前世。車埕在地企業「振昌木業」第三代傳人,同時也是林班道商圈總監孫嘉璐和我們說起近代車埕木業的興衰。
孫嘉璐的阿公,振昌木業的創辦人孫海,出身雲林口湖,年少時到阿里山謀生,後來在嘉義創業成立木材防腐工廠。1958年,標得當時林務局巒大林區管理處所屬的丹大林區第八林班的伐木權,開啟了伐木事業。
孫嘉璐解釋,當時合約附載要修一條道路往丹大林區,地圖上畫一條線很簡單,但實際上要繞著山走,開闢過程異常艱辛,全長68公里,號稱是台灣最長的林道,亦是今日登山客通往台灣第二高的高山湖泊「七彩湖」的主要路徑。
「那時候阿公看到地利之便,從山上下來的木頭可以從這邊(車埕)搭火車運出去,所以就在車埕買地,設立工廠。」孫嘉璐說。那是台灣靠林業資源賺取外匯的年代,但伐木賺的也不是輕鬆錢,六年級後段班的孫嘉璐,雖然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但聽長輩說故事,再加上老照片,拼湊出昔日伐木的光景。以前上山是兩台貨卡車為一組,車上裝設有吊車,因為山路狹窄,不好過彎,某些路段要先讓一輛車先行,再把木頭吊到另一台車上,這樣慢慢的運送,「聽長輩說,以前從山上運送巨木到山下,要花一個禮拜的時間。」剛整理完振昌90週年的紀念展,孫嘉璐指著老照片解釋,「載運原木的貨卡車門都被拆掉,不是要方便上下車,而是真發生意外,可以隨時跳車保命。」
振昌木業剛開始以防腐木材為主力,生產電線桿與鐵軌枕木外銷。後來,事業擴展到鋸木和各式的木材加工,出口到鄰近國家。最有名的當屬日本明治神宮的大鳥居,至今到訪明治神宮,還能看到告示牌上言明原木來自台灣的丹大林區。
九二一地震後的春天
木業帶起了小鎮的榮景,當年在水里、車埕有近六成的人口靠振昌孫家維生,木業吸引人們上山討生活,相關的木材行比鄰而設,生活所需的商家進駐,門庭若市,故水里當年有「小台北」之稱。
但,1985年,台灣林業政策改變,禁伐天然林,振昌木業頓時受挫,家中長輩改往南洋、非洲進口木料再進行加工;此時車埕失去了地理條件的優勢,在地的廠房也逐漸荒廢。木業凋零,村落人口外移,一時間,車埕人去樓空。
1999年921大地震是小鎮命運重大轉折的契機。孫嘉璐告訴我們,因中部地區受創嚴重,政府決定成立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日管處」),升級由中央統籌管理,車埕因鄰近日月潭,也被劃入其轄區。
家族出售部分土地(木業展示館和貯木池區域)給日管處作為基地,孫家則經營林班道商圈,成立DIY體驗工廠,也將阿公孫海最愛的料理東坡肉開發成木桶便當,成為在地名物。「車埕早期只有買賣木頭的人才會來,」孫嘉璐說,但有了中央協助推廣,集集線上的車埕漸漸打出了觀光的名號,在官方與民間協力,一起把車埕帶向新的榮景,再次迎來小鎮的春天。

循,木業的足跡
孫嘉璐帶我們順著昔日木材加工的動線巡禮。「以前載運的木材從一號天車下來後,先放在貯木池裡面,客人再去挑選。」池畔的木屋是昔日的「資材課」,她解釋,客人來挑選木頭會站到木頭上滾動,查看原木的狀況,要花很多時間。「以前我們招待客戶在資材課休息喝茶,現在則將空間改裝成『隱茶Steam』湖畔餐廳,提供南投在地的茶品給遊客品嚐。」
「隱茶Steam」內有大片的玻璃窗景,可凝觀由日管處整理出如畫的環湖步道和生態池,欣賞四季風景輪轉,是遊客最愛的打卡點。
挑選完的木頭,再藉由另一台靠近鐵軌的天車吊掛,看是要直接送到製材廠鋸成木材,或是原木由火車運送到港口出口。
今日的「木業展示館」是振昌昔日的製材廠,但因閒置多時,已傾斜危倒。日管處接手後,委託國內著名建築師郭中端所主持的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做修復。為重建車埕產業最重要的關鍵場域,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進行製材工廠結構調查,決定以過去的技法重建。一般的古蹟修復會先搭建一層覆屋,待主體建築修復完成後再拆除,但設計師將覆屋融入木材廠的修復設計中,在舊廠的木構架上另加上新的木構架,營造新舊木構造交疊於同一空間的趣味,並取用舊的木材再修復利用,如此表現出半個世紀建材的演變,也讓遊客看見了歷史演進與時代的進步。
永續的DNA
走在林班道商圈的廊道,孫嘉璐指著隨處可見的招牌、鐵板,是將昔日工廠的廢鐵再回收利用。以前客人不喜歡的蓮藕材(指木材中有孔洞),就拿來蓋廠房。長輩們惜物,連木材乾燥室所需要的鍋爐,也是舊火車淘汰下來的鍋爐再利用。
再踱步到昔日的「副產股」,這邊是當年用來提煉精油、生產原子炭等林業副產物的區域,現作為體驗工廠DIY的空間。孫嘉璐解釋說,阿公是個超級節儉、珍惜資源的人,一根原木要運用到101%。舉例說,剖鋸木材有兩種切法,一種是弦鋸法,鋸切面與年輪平行,此方法製材率較高,廢料較少;但早期台灣沿襲日本木工的傳統,多用徑鋸法,順著木紋裁切,木材較不易產生翹曲變形,但餘料較多;阿公覺得這些木屑丟掉可惜,就找紙漿廠合作造紙,卻發現這些檜木屑含油量太高;阿公為解決這個問題,研究把裡面的油份再抽取出來,才發現那是當今最受歡迎的精油,是更高階的產品,「我們很早就把這些檜木精油外銷到日本,作為化妝品的原料」。
提煉完的廢料又可以再加工製成原子炭,作為燃料再利用。當年各大學森林系都要來車埕參訪,除了小鎮本身是一座活生生的產業博物館,另外的看點也是了解振昌木業如何把木頭作最大的利用。
這些關於木業的點點滴滴,孫嘉璐都努力地向長輩打探詢問,想把木業的歷史更完整地紀錄下來。有長輩覺得這些枝微末節的日常不重要,但她認為「儘管社會對於伐木的歷史有負面的評價,但這其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我想做的是把屬於台灣的歷史呈現出來,讓大家更了解這段過往。」

華麗轉身,林班道的創新路
身為「林班道」商圈的行銷總監,孫嘉璐笑說她常被稱作「林小姐」,她會趕緊澄清,並再補充林業小知識,「其實林班就是林地區劃的單位」,小時候常聽長輩說林班林班,於是就取了「林班」兩個字,紀念阿公的精神,「道」就是希望走出新的道路。
2008年,在美國學音樂剛畢業的孫嘉璐被父親徵詢是否回家試試,「當初父親只是要我經營一間紀念品店,」完全門外漢的她,投入了解紀念品該如何開發經營,才發現台灣許多觀光景點的商品缺乏自己的特色。因此她對招商的商家開出條件,「販售的產品要能夠呈現在地的特色,要有固定的營業時間,而非隨興的開業。」
十多年來,林班道商圈已經上軌道;2022年她取得修復好的車埕國小空間,成立林班道鐵路小學。孫嘉璐說服長輩說,林班道的知名度也有了,車埕國小的場域可以是一個藝文推廣的平台,例如策劃展覽、邀請藝術家駐村,「因為各式各樣的人都會來車埕,可以運用藝文特色,讓更多人看見藝術家的作品。」
像一踏進車埕,就會看到由林班道鐵路小學和路易莎咖啡共同邀請國際知名新銳塗鴉藝術家「夢裡那兔」,聯名合作的戶外巨幅彩繪牆,色彩繽紛且吸睛,是人氣的打卡點。校園的穿堂放了一台公共鋼琴,是她媽媽的嫁妝,讓遊客隨時即興的按敲琴鍵,讓音樂充斥空間中。一間間的教室化身展場,歡迎各式藝術展演,還有一間教室內,庫柏力克熊正在上音樂課!
把目標放到五年十年後去思考,讓車埕成為藝術創作的沃土,帶動地方的未來,「車埕有一天有沒有可能變成日本的直島(日本瀨戶內海上以藝術著稱的小島),有許多人會特地為此來車埕。」孫嘉璐如此期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