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的老祖厝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自北門高架橋拆除,與台北北門郵局正對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乍然露臉。

這座有著紅磚牆、白仿石砌的古典建築,是台灣鐵路公司的老祖厝,目前交由台灣博物館經營。2020年,修復後的老建築華麗轉身,正講述著台灣現代化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鐵道故事。

造型特出的八角樓,有著中央中空的八角柱與相接的放射狀屋梁,均是鋼筋混凝土,是當時先進的建築工法。由於彼時興建是作為男廁使用,八個小便斗就環繞在中央的八角柱周圍。(林旻萱攝)

建築百科全書

雖然人去樓空的建築群一度閒置,但瑰麗又古典的空間,其實常入鏡影視作品中,李玟的〈DiDaDi〉、《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波麗士大人》、《宅變》都在此取景。
並且,隨著近年古蹟修復的風潮,2007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鐵道部,共有著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以及外圍的機器局東側圍牆等共計「6+1」座建築。
雖說,坊間早已不乏古蹟修復後再利用的場域,但如鐵道部這般以建築多樣性者,仍屬少有,「就像建築教科書一樣,就算不能說『百科』全書,應該也有『十科』了吧。」台博館展示企劃組研究助理馮佳福開玩笑地說。
2020年修復完成的園區重新對外開放,豐富的建築語彙,自然成為遊客來訪的重要看點。

台博館鐵道部助理馮佳福(左)及洪煒茜(右)(林旻萱攝)

召喚共感的鐵道地景

鐵道部為何設立在此?與台北城發展有著莫大關係。起先是被稱為「台灣最早的竹科」的清代機器局設立在這,而當時的市街多集中於城西的萬華、迪化街一帶,1920年,正位於城市中心的北門,包含了鐵道部、北門郵局,聚集於此,此處,「正是當時科技最高、最發達的地方,這也是台灣現代性、歷史發展進程對應的重要空間點。」馮佳福說。
在展覽上,除了最重點的「鐵道文化常設展」,展出不同等級的車廂、車站月台、交通號誌、票券、驗票剪、號誌機、閉塞器,甚至運行圖等文資。
二樓展間,以微縮比例1/80出現的「鐵道動態模型展區」,是一大亮點。
模型的街景試圖拉回到蒸汽火車的末代,柴油車過渡到電氣火車的時代。「我們試圖在不同區域放入不同的故事。」參與規劃動態模型展區的台博館鐵道部助理研究員洪煒茜說。
整個展區其實融貫了20世紀台北車站周邊的城景,有台灣第一座扇形車庫,偌大的站前公車月台,以及中華商場及天橋等。這些早已消失的歷史場景,除了讓老台北人會心一笑,跟著軌道往來運行的列車,在引人驚嘆之餘,召喚起所有人的生活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