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速裡的台灣WAY 探索.台灣高鐵
上午,在南台灣墾丁的熱帶海洋裡浮潛,與五彩斑斕的珊瑚礁魚群共游;午後,跨過北回歸線,穿著羽絨衣在山區小城平溪放飛寫滿心願的天燈。如此的一日生活圈,橫跨將近400公里的旅程,不是穿了「綠野仙蹤」裡桃樂絲的小紅鞋,也不是借了孫悟空的筋斗雲,只是因為台灣有了高速鐵路,讓這多元又豐富的體驗,在一天之內,變成可能。
搭乘高鐵,就像打開一扇窗,沿途的城市、山河與海岸線,讓旅人迅速拼湊出台灣的輪廓。而踏進位於桃園高鐵站五號出口外、運務大樓內的「台灣高鐵探索館」,則像推開另一扇門,走進台灣高鐵的誕生故事——從工程藍圖、科技研發,到營運背後的安全與效率,這裡讓每一次疾速前行,都有了被理解與記住的意義。
地理空間的革命
一踏進台灣高鐵探索館,首先延展在前方的是台灣鐵道空間革命的故事。台灣鐵道的發展歷史始自清領時期。首任巡撫劉銘傳欲興建鐵路,上奏請慈禧太后允准,特別寫了「官督商辦」四個字,意指從民間籌募款項,不勞官方出資,這項提議可說是台灣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始祖,與台灣高鐵有跨時空的連結。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完成了長達404.2公里的西部縱貫線,可以在12個小時左右從台北到達高雄,這是第一次的空間革命。
第二次的鐵道空間革命是在戰後1955年到1979年間,此時期台鐵火車提升至柴油動力,1966年的光華號可以在4.5小時完成台北到高雄的路程,1979年運行的EMU100型自強號更把時間進一步壓縮到四小時內。
第三次的空間革命就是台灣高鐵的出現。1999年動工,2007年通車的高鐵,開啟了台灣鐵道科技的新紀元。台灣高鐵時速可高達315公里,路線全長350公里,設有12個車站,沿線經過11個縣市、76個鄉鎮市區。2010年,高鐵旅運量突破一億人次,至2024年已突破九億人次,2025年每日平均運量則約為21萬94人次。今日,在台灣生活,可說是離不開高鐵了。
鄒衡蕪表示,台灣高鐵的通車實現了台灣一日生活圈,也讓南北發展更均衡。
實地到達,真實感受
2007年,台灣實現了一日生活圈,台灣高鐵發言人暨公共事務處副總經理鄒衡蕪聊起,最明顯的就是通勤圈的擴大,昔日從新竹通勤到台北上班,今日從台中通勤台北也不足為奇了。「從台北出發到西部的每一個站點都可以在一天或半天的時間完成,再從容地回到你的居住地,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讓生活變得更輕鬆。」
速度壓縮距離的差距,也讓南北發展更均衡,「像在文化藝文領域,我們看到中南部這幾年的展演活動變得比台北更熱絡。」鄒衡蕪舉例。
旅遊台灣正邁入全新里程碑——「高速慢遊」。鄒衡蕪指出,高鐵的快速連結,大幅縮短城鄉間的行車時間,這讓旅客得以用更輕鬆自在的步調,深入體驗目的地的獨特風情。不只是作為運輸工具,台灣高鐵公司更致力打造成為整合旅遊資源的平台,串聯各地景點與相關產業,推出結合交通與觀光的「高鐵假期」方案。針對國際旅客,推出了專屬的「THSR Pass」優惠,讓探索台灣可以方便又深入,短時間內飽覽從南到北多元豐富的台灣風光。
這再再都回應了台灣高鐵的企業精神「Be There」。近期的文宣「最真實的台灣WAY」,文字寫得很有感:「會面了3次,被請喝的烏龍茶累積843cc,拍肩的力道跟上次相比513g,這一年的688km,感受有緣作伙的人情way,這就是我的台灣way。」或許國外的朋友知道台灣的TSMC晶片名聲響亮,也聽過近年流行的「台灣感性」概念,但真正理解台灣人的個性與精神,唯有透過親身體驗、真實接觸——「Be There」,才能感受台灣飽滿的真實。
高鐵興建之初,即開始文物徵集收藏,包括營建的軌道耗材、工程車輪胎,都被當作重要的歷史文物被保留下來。
適合台灣的高鐵
作為全球少數大規模的BOT案,台灣高速鐵路的誕生,其實經歷許多的討論與溝通,才拍板定案。世界發展高鐵列車的國家,以日本和法國為兩大主軸,各有特色與優勢。鄒衡蕪說:「台灣在發展之初,同時參考了歐洲跟日本的系統,採用適合台灣的部分,是屬於台灣獨有的高速鐵路系統。」
舉例來說,在營運上,採用歐洲鐵路的「雙向號誌」,同一條鐵軌可以雙向通行,如此在調度上會更有效率。
台灣高鐵選用日本新幹線列車700T,是融合了新幹線500系跟700系,為台灣特別量身訂做,這也是日本新幹線輸出海外的首例。700T屬「動力分散式」的電聯車,12節車廂中,9節有動力,一節車廂有4顆馬達,也就是一列編組有36顆馬達在運作,這使得列車在離站後加速能力快,適合運用於站距短、車站密集的台灣。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高速鐵路要在時速300公里下高速行駛,安全議題更是重中之重。
台灣高鐵公司與交通部在1998年完成簽約,但在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台灣高鐵公司旋即針對整體高架橋的耐震係數做了調整。2007年通車以來,2010年發生芮氏規模6.4的甲仙地震、2016年遭遇芮氏規模6.6的美濃地震,高鐵的土木結構都完好,至今仍保持時速300公里的運行。
鄒衡蕪指出,「台灣高鐵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採用的ATC系統(Automatic Train Control System,自動列車控制系統),以自動控制列車運行速度,避免列車超速、冒進、追撞等事故發生;並且連結到DWS(Disaster Warning System,災害告警系統),隨時偵測地震、強風、豪雨、邊坡滑動、坍方、落石及洪水等狀況,即時傳送警訊至列車及行控中心,以有效迅速進行各項反應措施,確保高鐵的行車安全。
而列車定期的維修保養,包含日檢、月檢、轉向架檢修及全面大修;路線維修包含號誌、通信、電力及軌道等作業,一入夜這些星光英雄就會上工,確保每一趟行車的出入平安。
走進「台灣高鐵探索館」,了解台灣高鐵誕生的故事。
無國界的高鐵
串聯島嶼南北的高鐵工程,包括土木工程、軌道工程、基地設施工程、車站建築工程及核心機電系統等,台灣高鐵有賴許多幕後英雄,其中更大量借助國際資源的協力與經驗分享。
參與高鐵興建工程的國內外承商超過4,000家,從事工程、設計、監工的工程師超過5,000人,總計興建階段有來自26國家的專業人士離鄉背井,協助台灣高鐵。
高鐵全線350公里的土木建築、橋梁、隧道、車站、維修基地等,僅耗時4年9個月即完工。探索館提示了相關的工程法,也呈現各國文化的特色,如德商與大陸工程聯合承攬了最長的八卦山隧道(7,357公尺)工程,在施工期間就請來一尊芭芭拉女神,庇佑工程順利。參與林口隧道貫通工程的日本營造商,會灑酒和鹽來祭拜山神,並有保存貫通石的傳統。探索館不忘分享這些多元文化的故事,這些紀念品也入庫高鐵的文物收藏。
在探索館另一方的角落,展示了各國工程師的安全帽,外籍工程師在台工作時的工作證、健保卡等,泰籍勞工在宿舍區一定會擺放的泰王、王后照片,都是高鐵建造過程中不可抹滅的歷史。
台灣的高鐵很台灣,也很國際。在興建過程中有多國的參與,讓台灣營建廠學習到新興技術與工程管理概念,在技術面,各國人才的專業如何融會,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發展情境,很適合台灣走向國際,與國際分享交流,與世界對話。
對環境、文化多了一份守護的用心,台灣高鐵公司投入復育台灣特有種鳥水雉的棲地。(潘桐錫攝)
Going the Extra Mile
高鐵的服務,也深富台灣的人情味。率先提出的「乘車引導」,協助單獨旅行之長者在車站閘門的引導。鄒衡蕪解釋,這類的服務多在航運,在軌道業比較少見,在國外也多需額外付費才有,但台灣高鐵視乘客為家人,總想為他們多付出一點。
出門在外,總是會有不小心遺失重要物品,台灣高鐵以「going the extra mile」的理念,協助旅人找到珍貴的遺失物。她舉了曾經有一名考生將重要的應考資料忘在高鐵上,因為時間緊迫,高鐵同仁以特別急件處理,在兩小時內送到乘客手中,這是服務外的多一點貼心。
不只對人,對環境、文化的守護,也多了一份用心。在台灣高鐵探索館內可看見台南官田的水雉保育事蹟。興建過程才發現原訂路線會經過台灣特有種鳥水雉的棲地,台灣高鐵公司為此與當地縣政府、在地鳥會共商因應,林務局出了11公頃的地,高鐵投入6,000萬經費,進行人工棲地的復育,讓這當初僅有50隻瀕危的水雉有了新的棲地,到今日已有2,600隻左右;國際知名生物學者珍.古德曾二度到訪,肯定其生態保育成果。
還有跟常民生活相依的大樟樹,是在地居民信仰的寄託,位在新竹段的原規劃路線上,台灣高鐵公司也透過與居民溝通,為老樹將路線稍做偏移,讓大樟樹繼續伴著居民生活。
一步一腳印,歷史的軌跡
台灣高鐵探索館是為了慶祝2017年高鐵通車十週年而開館,但高鐵文物的徵集是首任董事長殷琪就念茲在茲,從興建期就開始,收藏整飭起台灣高鐵的一步一腳印,並將之展示出來,讓大家對高鐵有更深度的認識。
探索館之外,更不容錯過位在高鐵台南站外的花魁車地景公園。
日本是高速鐵路的原創國,新幹線「0系」車是世界第一款高速鐵路列車。目前,全世界僅有兩台0系車在日本國外,一台日方捐贈給大英鐵路博物館,另一台則是在台灣。鄒衡蕪說:「我們這台更特別,它是高鐵興建期間,日方送到台灣,做為協助探測路線界線、檢測軌道及路徑淨空等測量工作的『限界測量車』。為了探測是否與周圍維持適當距離,車體內外都裝設了許多探針,像極了江戶時代的花魁在髮上插飾繁複的髮簪,因此被暱稱為『花魁車』。」任務完成後,花魁車留在台灣,經過整修,如今展示在高鐵台南站外,成了不只是收藏,還述說著與台灣特有的緣分。
2027年,台灣高鐵將迎來通車20年的里程碑,「高鐵的新車已在日本製造中,是以日本最新的N700S做為參考車型,預計在2026年出廠來到台灣,2027年加入營運的行列。」鄒衡蕪說,新世代的列車也將持續奔馳在台灣的土地上,發掘更多台灣的故事。
搭乘高鐵,就像打開一扇窗,沿途的城市、山河與海岸線,讓旅人迅速拼湊出台灣的輪廓。而踏進位於桃園高鐵站五號出口外、運務大樓內的「台灣高鐵探索館」,則像推開另一扇門,走進台灣高鐵的誕生故事——從工程藍圖、科技研發,到營運背後的安全與效率,這裡讓每一次疾速前行,都有了被理解與記住的意義。
地理空間的革命
一踏進台灣高鐵探索館,首先延展在前方的是台灣鐵道空間革命的故事。台灣鐵道的發展歷史始自清領時期。首任巡撫劉銘傳欲興建鐵路,上奏請慈禧太后允准,特別寫了「官督商辦」四個字,意指從民間籌募款項,不勞官方出資,這項提議可說是台灣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始祖,與台灣高鐵有跨時空的連結。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完成了長達404.2公里的西部縱貫線,可以在12個小時左右從台北到達高雄,這是第一次的空間革命。
第二次的鐵道空間革命是在戰後1955年到1979年間,此時期台鐵火車提升至柴油動力,1966年的光華號可以在4.5小時完成台北到高雄的路程,1979年運行的EMU100型自強號更把時間進一步壓縮到四小時內。
第三次的空間革命就是台灣高鐵的出現。1999年動工,2007年通車的高鐵,開啟了台灣鐵道科技的新紀元。台灣高鐵時速可高達315公里,路線全長350公里,設有12個車站,沿線經過11個縣市、76個鄉鎮市區。2010年,高鐵旅運量突破一億人次,至2024年已突破九億人次,2025年每日平均運量則約為21萬94人次。今日,在台灣生活,可說是離不開高鐵了。

實地到達,真實感受
2007年,台灣實現了一日生活圈,台灣高鐵發言人暨公共事務處副總經理鄒衡蕪聊起,最明顯的就是通勤圈的擴大,昔日從新竹通勤到台北上班,今日從台中通勤台北也不足為奇了。「從台北出發到西部的每一個站點都可以在一天或半天的時間完成,再從容地回到你的居住地,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讓生活變得更輕鬆。」
速度壓縮距離的差距,也讓南北發展更均衡,「像在文化藝文領域,我們看到中南部這幾年的展演活動變得比台北更熱絡。」鄒衡蕪舉例。
旅遊台灣正邁入全新里程碑——「高速慢遊」。鄒衡蕪指出,高鐵的快速連結,大幅縮短城鄉間的行車時間,這讓旅客得以用更輕鬆自在的步調,深入體驗目的地的獨特風情。不只是作為運輸工具,台灣高鐵公司更致力打造成為整合旅遊資源的平台,串聯各地景點與相關產業,推出結合交通與觀光的「高鐵假期」方案。針對國際旅客,推出了專屬的「THSR Pass」優惠,讓探索台灣可以方便又深入,短時間內飽覽從南到北多元豐富的台灣風光。
這再再都回應了台灣高鐵的企業精神「Be There」。近期的文宣「最真實的台灣WAY」,文字寫得很有感:「會面了3次,被請喝的烏龍茶累積843cc,拍肩的力道跟上次相比513g,這一年的688km,感受有緣作伙的人情way,這就是我的台灣way。」或許國外的朋友知道台灣的TSMC晶片名聲響亮,也聽過近年流行的「台灣感性」概念,但真正理解台灣人的個性與精神,唯有透過親身體驗、真實接觸——「Be There」,才能感受台灣飽滿的真實。

適合台灣的高鐵
作為全球少數大規模的BOT案,台灣高速鐵路的誕生,其實經歷許多的討論與溝通,才拍板定案。世界發展高鐵列車的國家,以日本和法國為兩大主軸,各有特色與優勢。鄒衡蕪說:「台灣在發展之初,同時參考了歐洲跟日本的系統,採用適合台灣的部分,是屬於台灣獨有的高速鐵路系統。」
舉例來說,在營運上,採用歐洲鐵路的「雙向號誌」,同一條鐵軌可以雙向通行,如此在調度上會更有效率。
台灣高鐵選用日本新幹線列車700T,是融合了新幹線500系跟700系,為台灣特別量身訂做,這也是日本新幹線輸出海外的首例。700T屬「動力分散式」的電聯車,12節車廂中,9節有動力,一節車廂有4顆馬達,也就是一列編組有36顆馬達在運作,這使得列車在離站後加速能力快,適合運用於站距短、車站密集的台灣。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高速鐵路要在時速300公里下高速行駛,安全議題更是重中之重。
台灣高鐵公司與交通部在1998年完成簽約,但在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台灣高鐵公司旋即針對整體高架橋的耐震係數做了調整。2007年通車以來,2010年發生芮氏規模6.4的甲仙地震、2016年遭遇芮氏規模6.6的美濃地震,高鐵的土木結構都完好,至今仍保持時速300公里的運行。
鄒衡蕪指出,「台灣高鐵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採用的ATC系統(Automatic Train Control System,自動列車控制系統),以自動控制列車運行速度,避免列車超速、冒進、追撞等事故發生;並且連結到DWS(Disaster Warning System,災害告警系統),隨時偵測地震、強風、豪雨、邊坡滑動、坍方、落石及洪水等狀況,即時傳送警訊至列車及行控中心,以有效迅速進行各項反應措施,確保高鐵的行車安全。
而列車定期的維修保養,包含日檢、月檢、轉向架檢修及全面大修;路線維修包含號誌、通信、電力及軌道等作業,一入夜這些星光英雄就會上工,確保每一趟行車的出入平安。

無國界的高鐵
串聯島嶼南北的高鐵工程,包括土木工程、軌道工程、基地設施工程、車站建築工程及核心機電系統等,台灣高鐵有賴許多幕後英雄,其中更大量借助國際資源的協力與經驗分享。
參與高鐵興建工程的國內外承商超過4,000家,從事工程、設計、監工的工程師超過5,000人,總計興建階段有來自26國家的專業人士離鄉背井,協助台灣高鐵。
高鐵全線350公里的土木建築、橋梁、隧道、車站、維修基地等,僅耗時4年9個月即完工。探索館提示了相關的工程法,也呈現各國文化的特色,如德商與大陸工程聯合承攬了最長的八卦山隧道(7,357公尺)工程,在施工期間就請來一尊芭芭拉女神,庇佑工程順利。參與林口隧道貫通工程的日本營造商,會灑酒和鹽來祭拜山神,並有保存貫通石的傳統。探索館不忘分享這些多元文化的故事,這些紀念品也入庫高鐵的文物收藏。
在探索館另一方的角落,展示了各國工程師的安全帽,外籍工程師在台工作時的工作證、健保卡等,泰籍勞工在宿舍區一定會擺放的泰王、王后照片,都是高鐵建造過程中不可抹滅的歷史。
台灣的高鐵很台灣,也很國際。在興建過程中有多國的參與,讓台灣營建廠學習到新興技術與工程管理概念,在技術面,各國人才的專業如何融會,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發展情境,很適合台灣走向國際,與國際分享交流,與世界對話。

Going the Extra Mile
高鐵的服務,也深富台灣的人情味。率先提出的「乘車引導」,協助單獨旅行之長者在車站閘門的引導。鄒衡蕪解釋,這類的服務多在航運,在軌道業比較少見,在國外也多需額外付費才有,但台灣高鐵視乘客為家人,總想為他們多付出一點。
出門在外,總是會有不小心遺失重要物品,台灣高鐵以「going the extra mile」的理念,協助旅人找到珍貴的遺失物。她舉了曾經有一名考生將重要的應考資料忘在高鐵上,因為時間緊迫,高鐵同仁以特別急件處理,在兩小時內送到乘客手中,這是服務外的多一點貼心。
不只對人,對環境、文化的守護,也多了一份用心。在台灣高鐵探索館內可看見台南官田的水雉保育事蹟。興建過程才發現原訂路線會經過台灣特有種鳥水雉的棲地,台灣高鐵公司為此與當地縣政府、在地鳥會共商因應,林務局出了11公頃的地,高鐵投入6,000萬經費,進行人工棲地的復育,讓這當初僅有50隻瀕危的水雉有了新的棲地,到今日已有2,600隻左右;國際知名生物學者珍.古德曾二度到訪,肯定其生態保育成果。
還有跟常民生活相依的大樟樹,是在地居民信仰的寄託,位在新竹段的原規劃路線上,台灣高鐵公司也透過與居民溝通,為老樹將路線稍做偏移,讓大樟樹繼續伴著居民生活。
一步一腳印,歷史的軌跡
台灣高鐵探索館是為了慶祝2017年高鐵通車十週年而開館,但高鐵文物的徵集是首任董事長殷琪就念茲在茲,從興建期就開始,收藏整飭起台灣高鐵的一步一腳印,並將之展示出來,讓大家對高鐵有更深度的認識。
探索館之外,更不容錯過位在高鐵台南站外的花魁車地景公園。
日本是高速鐵路的原創國,新幹線「0系」車是世界第一款高速鐵路列車。目前,全世界僅有兩台0系車在日本國外,一台日方捐贈給大英鐵路博物館,另一台則是在台灣。鄒衡蕪說:「我們這台更特別,它是高鐵興建期間,日方送到台灣,做為協助探測路線界線、檢測軌道及路徑淨空等測量工作的『限界測量車』。為了探測是否與周圍維持適當距離,車體內外都裝設了許多探針,像極了江戶時代的花魁在髮上插飾繁複的髮簪,因此被暱稱為『花魁車』。」任務完成後,花魁車留在台灣,經過整修,如今展示在高鐵台南站外,成了不只是收藏,還述說著與台灣特有的緣分。
2027年,台灣高鐵將迎來通車20年的里程碑,「高鐵的新車已在日本製造中,是以日本最新的N700S做為參考車型,預計在2026年出廠來到台灣,2027年加入營運的行列。」鄒衡蕪說,新世代的列車也將持續奔馳在台灣的土地上,發掘更多台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