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襲擊和「法國病」
這樣的法國歷史(法國病),這樣的法國總統(可與美國歐巴馬比賽「無能之最」),《查理》週刊悲劇,既不是偶然,也很可能不是結束。
* * *
巴黎《查理》週刊最近被恐怖襲擊事件並非孤立,它是恐怖主義在全球存在、仍威脅人類安全的證明。同時,它也折射出法國自身的問題,讓人再次看到「法國病」的癥狀。
清末中國曾一度被稱為東亞病夫,但法國在二百多年前就是「歐洲病夫」。法國的病不是國力問題,而是知識分子左傾狂熱導致的「理性殘疾」問題。這種病灶不僅重創法國自身,也曾殃及世界。
斷頭台,這個血腥殘忍、被托爾斯泰斥為「人類最醜陋、最令人厭惡、嘔吐、憤怒的」東西,就是法國人發明的。以斷頭台為標誌的法國大革命,給後來的列寧斯大林的蘇聯暴政(古拉格),以及毛澤東、波爾布特的暴力革命(勞改營)開了先河。列寧就曾自豪地說,蘇維埃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和理想化。
盧梭們的「理性殘疾」
法國所以有那樣一場斷頭台革命,主要理論來源是盧梭訴諸感性、情感(非理性)的哲學。法國大革命的三位主要領袖,無論左拉、丹東還是羅伯斯庇爾,都把盧梭奉為精神導師。絕對點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所以,所謂法國傳統,就是盧梭傳統,就是激情大於理性的慣性思維。法國知識分子,除了伏爾泰、雨果,以及現代的阿隆(Raymond Aron)等少數理性者之外,絕大多數都多少沾染盧梭的左翼激情色彩。或者說,有些「理性殘疾」,缺乏正常的理性思考能力。
例如2002年那次法國大選,初選時法國老牌社會黨被淘汰出局,勒龐(Jean-Marie Le Pen)的右翼政黨成為第二大黨,跟保守派的席哈克競爭。結果法國的左派們竟然組織全國130萬人的大遊行,群情激昂地呼籲,不管左右,都要支持席哈克,以阻止勒龐。選舉,本應用選票,而不是街頭運動。但這就是法國盧梭的後代們,動不動就展示法國大革命那種街頭激情,傾向用一種群體激情,甚至喜歡用群體威懾力來解決問題。
這種「盧梭病」波及久遠,至今很多法國知識分子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例如不久前法國一家公司推出新一套電腦遊戲集,有一個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其中對革命的血腥沒有迴避,結果遭到法國左翼媒體和知識分子的一片撻伐,認為歪曲了法國大革命的偉大性等等。
正是這種歷史文化背景,營造出了法國的左傾慣性:不從現實出發,不按理性思維,唱道德高調,為「政治正確」而不顧事實和真實。這種「病」的本質是群體主義,而不是英美立國之本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
* * *
巴黎《查理》週刊最近被恐怖襲擊事件並非孤立,它是恐怖主義在全球存在、仍威脅人類安全的證明。同時,它也折射出法國自身的問題,讓人再次看到「法國病」的癥狀。
清末中國曾一度被稱為東亞病夫,但法國在二百多年前就是「歐洲病夫」。法國的病不是國力問題,而是知識分子左傾狂熱導致的「理性殘疾」問題。這種病灶不僅重創法國自身,也曾殃及世界。
斷頭台,這個血腥殘忍、被托爾斯泰斥為「人類最醜陋、最令人厭惡、嘔吐、憤怒的」東西,就是法國人發明的。以斷頭台為標誌的法國大革命,給後來的列寧斯大林的蘇聯暴政(古拉格),以及毛澤東、波爾布特的暴力革命(勞改營)開了先河。列寧就曾自豪地說,蘇維埃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和理想化。
盧梭們的「理性殘疾」
法國所以有那樣一場斷頭台革命,主要理論來源是盧梭訴諸感性、情感(非理性)的哲學。法國大革命的三位主要領袖,無論左拉、丹東還是羅伯斯庇爾,都把盧梭奉為精神導師。絕對點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所以,所謂法國傳統,就是盧梭傳統,就是激情大於理性的慣性思維。法國知識分子,除了伏爾泰、雨果,以及現代的阿隆(Raymond Aron)等少數理性者之外,絕大多數都多少沾染盧梭的左翼激情色彩。或者說,有些「理性殘疾」,缺乏正常的理性思考能力。
例如2002年那次法國大選,初選時法國老牌社會黨被淘汰出局,勒龐(Jean-Marie Le Pen)的右翼政黨成為第二大黨,跟保守派的席哈克競爭。結果法國的左派們竟然組織全國130萬人的大遊行,群情激昂地呼籲,不管左右,都要支持席哈克,以阻止勒龐。選舉,本應用選票,而不是街頭運動。但這就是法國盧梭的後代們,動不動就展示法國大革命那種街頭激情,傾向用一種群體激情,甚至喜歡用群體威懾力來解決問題。
這種「盧梭病」波及久遠,至今很多法國知識分子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例如不久前法國一家公司推出新一套電腦遊戲集,有一個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其中對革命的血腥沒有迴避,結果遭到法國左翼媒體和知識分子的一片撻伐,認為歪曲了法國大革命的偉大性等等。
正是這種歷史文化背景,營造出了法國的左傾慣性:不從現實出發,不按理性思維,唱道德高調,為「政治正確」而不顧事實和真實。這種「病」的本質是群體主義,而不是英美立國之本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