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政策也該促進新產業發展
近十年來全球經濟成長力道不足,主要國家長期採行貨幣擴張政策而成效不盡如意,因此近來又有不少改用財政擴張來提振經濟的主張,但財政擴張的長期惡果恐怕比貨幣擴張還要大。至於傳統的產業補貼和藉貿易保護政策來實現的產業政策,在現行國際貿易體制下也難有太大的作為。
總體經濟政策效果不彰有其原因
總體經濟政策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常只注重政策變數的總量,而未注意其內容可能更為重要。如果能仔細規劃總量之內容,而注意其在個體經濟學中的功能或效果,總體經濟政策將可以有較大的正面效果及較小的副作用,而且可以做為比較公平有效的產業發展政策。
總體經濟學將很多經濟變數和經濟關係加總為少數變數和方程式的目的,是要仔細分析這些總體變數和關係之間的互動。但這種簡化甚至大膽的加總,並不表示更細的變數和經濟關係是無關緊要的,它們應該只是暫時被簡化,以讓加總後之變數的總體關係更容易分析而已。
就像醫生重視一個人每天所攝取的總卡路里時,並不能因此就忽視其中蛋白質和脂肪等等不同成分,甚至各成分中更細分的分配一樣,總體經濟政策也應該注意這些總量變數的構成內容,特別是能由政府直接決定的總體政策變數之內容,就像人們攝取的熱量之各種來源一樣,對政策效果有極大的影響,不能隨便或不管。但不少經濟學者和決策者也許太習慣總體經濟學裡的總量變數和總量分析,常會忽略總量變數之具體內容,就像以為要熱量吸收不足的病人多吃飽和脂肪也可恢復健康,而誤以為只要擴張貨幣量或政府支出就是提振經濟的正確有效政策。
政府財政支出
用在何處差別很大
在凱因斯的總體經濟模型中,財政支出、人民自發性的消費支出以及人民投資的增加,都可以提高國民所得,好像錢用在甚麼用途效果都相同,不必煩惱支出的具體項目。凱因斯為了證明這種甚麼支出都有效果的現象,甚至用一個誇張的例子說,政府找人挖個大坑洞,再找人把它填好,所支出的錢還是一樣會造成整體所得的提高。
單從凱因斯的總體模型來看,這種主張是對的。因為在該模型中主要的經濟關係是政府花了錢之後就有人會得到這筆錢,也就是有人的所得及社會總所得會增加,所以人們的消費支出也就會隨所得而增加,因此使社會的總需求跟著增加,從而創造了另一批人的所得……這樣循環下去,社會總所得增加的金額就比政府最初增加的支出大很多,也就是有所謂「乘數效果」,政府最初增加的錢用在甚麼用途似乎結果都一樣。
但這種支出內容不影響結果的原因,是上述推論或理論模型只考慮總所得和支出的關係,也就是只考慮總需求面的因素,而未考慮分配和生產的問題。以凱因斯挖洞、補洞的例子來說,凱因斯其實很清楚是故意做了一個支出不影響供給能力的假假設,也就是他其實是要告訴大家,即使政府支出未提高社會的供給或生產能力,需求也會增加而具有提高總所得的作用。若他的例子只做一半,即在馬路上挖了一個大洞而不補,大家即可看出社會的生產能力可能被傷害而可能使總生產和總所得減少。
總體經濟政策效果不彰有其原因
總體經濟政策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常只注重政策變數的總量,而未注意其內容可能更為重要。如果能仔細規劃總量之內容,而注意其在個體經濟學中的功能或效果,總體經濟政策將可以有較大的正面效果及較小的副作用,而且可以做為比較公平有效的產業發展政策。
總體經濟學將很多經濟變數和經濟關係加總為少數變數和方程式的目的,是要仔細分析這些總體變數和關係之間的互動。但這種簡化甚至大膽的加總,並不表示更細的變數和經濟關係是無關緊要的,它們應該只是暫時被簡化,以讓加總後之變數的總體關係更容易分析而已。
就像醫生重視一個人每天所攝取的總卡路里時,並不能因此就忽視其中蛋白質和脂肪等等不同成分,甚至各成分中更細分的分配一樣,總體經濟政策也應該注意這些總量變數的構成內容,特別是能由政府直接決定的總體政策變數之內容,就像人們攝取的熱量之各種來源一樣,對政策效果有極大的影響,不能隨便或不管。但不少經濟學者和決策者也許太習慣總體經濟學裡的總量變數和總量分析,常會忽略總量變數之具體內容,就像以為要熱量吸收不足的病人多吃飽和脂肪也可恢復健康,而誤以為只要擴張貨幣量或政府支出就是提振經濟的正確有效政策。
政府財政支出
用在何處差別很大
在凱因斯的總體經濟模型中,財政支出、人民自發性的消費支出以及人民投資的增加,都可以提高國民所得,好像錢用在甚麼用途效果都相同,不必煩惱支出的具體項目。凱因斯為了證明這種甚麼支出都有效果的現象,甚至用一個誇張的例子說,政府找人挖個大坑洞,再找人把它填好,所支出的錢還是一樣會造成整體所得的提高。
單從凱因斯的總體模型來看,這種主張是對的。因為在該模型中主要的經濟關係是政府花了錢之後就有人會得到這筆錢,也就是有人的所得及社會總所得會增加,所以人們的消費支出也就會隨所得而增加,因此使社會的總需求跟著增加,從而創造了另一批人的所得……這樣循環下去,社會總所得增加的金額就比政府最初增加的支出大很多,也就是有所謂「乘數效果」,政府最初增加的錢用在甚麼用途似乎結果都一樣。
但這種支出內容不影響結果的原因,是上述推論或理論模型只考慮總所得和支出的關係,也就是只考慮總需求面的因素,而未考慮分配和生產的問題。以凱因斯挖洞、補洞的例子來說,凱因斯其實很清楚是故意做了一個支出不影響供給能力的假假設,也就是他其實是要告訴大家,即使政府支出未提高社會的供給或生產能力,需求也會增加而具有提高總所得的作用。若他的例子只做一半,即在馬路上挖了一個大洞而不補,大家即可看出社會的生產能力可能被傷害而可能使總生產和總所得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