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須積極改善聯結產業和機制
國家經濟成長和發展主要決定於兩件事:資源的累積及資源的有效運用。各種經濟理論和政策可說都是在處理這兩件事。
個體經濟學在個人、廠商以及個別產業的層次相當詳細地討論這兩件事。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指出創新也就是資源新的組合方式,可以創造新的價值,亦即提高效率。國際經濟學也從國際貿易分工和國際資源流動的角度討論資源運用的效率和累積。總體經濟學雖討論了整體經濟資源的累積以及資源的失業問題,但較少考慮未失業時的效率問題。其中供給面經濟學則很簡化地從租稅可能降低投資經營意願的假設,而主張降稅可以提升資源運用效率及總所得的成長。
至於跨產業或整體經濟層次之資源運用效率問題,似常被經濟學忽視,或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效率。然而不同企業或產業之間的分工合作,並不是很簡單的事,要讓分工合作順利而有效率,通常須有必要的聯結產業(conjunction industries)和聯結機制居間協調聯絡。而我國這類產業和機制需要改善和加強的地方還很多。聯結不良使資源無法有效率地整合,乃是我國經濟困頓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由放任 資源就能有效運用?
經濟學界有很多人,特別是主張自由放任政策的人,似乎依個體經濟學中對個別市場的分析,就引伸認為市場力量能使各項資源、企業和產業都順利聯結,而達到最有效的資源運用。但這種自由放任就會最好的主張,並沒有真正理論依據,且已受到廣泛而深入的批評(請參閱J.E. Stiglitg, Free Fall,台譯《失控的未來》,2010年,天下出版,Ch9)。甚至連單一市場的均衡其實也不見得是最適的(陳博志,〈市場供需均衡就是最適當的價格嗎?〉,《台經月刊》,2013年11月)。
就算接受自由放任主義者的意識形態,而認定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可以找出最適當的均衡,也就是資源最有效的運用,因而不須有任何政策干預,我們也必須承認當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世界上仍會有很多其他國家及勢力不符合自由放任之干預。因此依經濟學中的次佳(second best)理論,本國政府採自由放任也因而不再是最適政策,也不能達到資源最有效的運用。所以政府還是該注意其他可以讓資源更有效運用的政策。而聯結產業和功能應是我國當前亟需改善的領域之一。
現代經濟社會並不是只有少數種類的資源直接從事有限方式的合作。社會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資源,個人和企業合作的方式極多,而且可以一直改變。合作須依賴很多資訊,有很多風險要分擔,也要有互信。就像很多零件所組成的機器要有聯結零組件的關節和潤滑油一樣,也像較長的句子和文章需要用一些連接詞一樣,經濟社會這麼多個體,特別是有自我利益和意識的個體之合作,要有更多合作機制、合作規範以及中介者或聯結者,合作才可以更順暢有效。這聯結者可以是個人、企業、甚至好幾個居間產業。聯結功能不好時,資源即不能最有效地合作,所以政府必須重視改善資源、企業、產業相互聯結的功能。
如何增進國內資源連結?
妨礙聯結最常見的因素是政府不當的法令限制,因此合理的自由化是必要的。不過多年來我國政府常比較重視對外的自由化和開放,而較不願檢討國內的不當限制。這偏差甚至使某些部門或資源竟然更方便和外國而非國內資源聯結。而從國內整體經濟發展的立場來看,改善國內聯結進而提升某資源在國內運用的效率,也同時會具有提升相關國內資源效率的作用,應是我們更該努力的方向。
在減少對國內資源聯結之不當法令妨礙之外,政府也該促進各種協助國內資源整合運用效率的力量,包括創新資源新組合方式的企業家及新產業,以及讓合作更順利進行的各種聯結產業。我國企業家能力不足以致未能更有效組合生產要素以形成新產業,是我國經濟困頓的主要原因(陳博志,〈台灣最缺的是企業家精神〉,《看》雜誌,100期,2015年10月)。而其他聯結功能不彰也使潛在的企業家能力更難發揮,甚至使既有的企業和產業也遭遇更多困難。
個體經濟學在個人、廠商以及個別產業的層次相當詳細地討論這兩件事。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指出創新也就是資源新的組合方式,可以創造新的價值,亦即提高效率。國際經濟學也從國際貿易分工和國際資源流動的角度討論資源運用的效率和累積。總體經濟學雖討論了整體經濟資源的累積以及資源的失業問題,但較少考慮未失業時的效率問題。其中供給面經濟學則很簡化地從租稅可能降低投資經營意願的假設,而主張降稅可以提升資源運用效率及總所得的成長。
至於跨產業或整體經濟層次之資源運用效率問題,似常被經濟學忽視,或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效率。然而不同企業或產業之間的分工合作,並不是很簡單的事,要讓分工合作順利而有效率,通常須有必要的聯結產業(conjunction industries)和聯結機制居間協調聯絡。而我國這類產業和機制需要改善和加強的地方還很多。聯結不良使資源無法有效率地整合,乃是我國經濟困頓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由放任 資源就能有效運用?
經濟學界有很多人,特別是主張自由放任政策的人,似乎依個體經濟學中對個別市場的分析,就引伸認為市場力量能使各項資源、企業和產業都順利聯結,而達到最有效的資源運用。但這種自由放任就會最好的主張,並沒有真正理論依據,且已受到廣泛而深入的批評(請參閱J.E. Stiglitg, Free Fall,台譯《失控的未來》,2010年,天下出版,Ch9)。甚至連單一市場的均衡其實也不見得是最適的(陳博志,〈市場供需均衡就是最適當的價格嗎?〉,《台經月刊》,2013年11月)。
就算接受自由放任主義者的意識形態,而認定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可以找出最適當的均衡,也就是資源最有效的運用,因而不須有任何政策干預,我們也必須承認當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世界上仍會有很多其他國家及勢力不符合自由放任之干預。因此依經濟學中的次佳(second best)理論,本國政府採自由放任也因而不再是最適政策,也不能達到資源最有效的運用。所以政府還是該注意其他可以讓資源更有效運用的政策。而聯結產業和功能應是我國當前亟需改善的領域之一。
現代經濟社會並不是只有少數種類的資源直接從事有限方式的合作。社會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資源,個人和企業合作的方式極多,而且可以一直改變。合作須依賴很多資訊,有很多風險要分擔,也要有互信。就像很多零件所組成的機器要有聯結零組件的關節和潤滑油一樣,也像較長的句子和文章需要用一些連接詞一樣,經濟社會這麼多個體,特別是有自我利益和意識的個體之合作,要有更多合作機制、合作規範以及中介者或聯結者,合作才可以更順暢有效。這聯結者可以是個人、企業、甚至好幾個居間產業。聯結功能不好時,資源即不能最有效地合作,所以政府必須重視改善資源、企業、產業相互聯結的功能。
如何增進國內資源連結?
妨礙聯結最常見的因素是政府不當的法令限制,因此合理的自由化是必要的。不過多年來我國政府常比較重視對外的自由化和開放,而較不願檢討國內的不當限制。這偏差甚至使某些部門或資源竟然更方便和外國而非國內資源聯結。而從國內整體經濟發展的立場來看,改善國內聯結進而提升某資源在國內運用的效率,也同時會具有提升相關國內資源效率的作用,應是我們更該努力的方向。
在減少對國內資源聯結之不當法令妨礙之外,政府也該促進各種協助國內資源整合運用效率的力量,包括創新資源新組合方式的企業家及新產業,以及讓合作更順利進行的各種聯結產業。我國企業家能力不足以致未能更有效組合生產要素以形成新產業,是我國經濟困頓的主要原因(陳博志,〈台灣最缺的是企業家精神〉,《看》雜誌,100期,2015年10月)。而其他聯結功能不彰也使潛在的企業家能力更難發揮,甚至使既有的企業和產業也遭遇更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