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美學經濟力 鄧學中搶攻家居家飾千億商機

台灣家飾、家具市場競爭近年呈現白熱化,從忠泰集團專攻頂級族群的明日聚落,到普羅大眾喜愛的IKEA、宜得利、MUJI無印良品、HOLA特力和樂、Mr. Living居家先生等,中高階另有詩肯柚木、綠的傢俱、歐德傢俱;近年又誕生主打歐洲設計時尚的夏馬城市生活、YING CASA等,不一而足。而早年創辦「生活工場」的鄧學中也在半年前回台,創立「Miix Sense鄧學中家居選品店」,提供家居、家飾顧問服務。

「生活工場」創辦人鄧學中,半年前回台創立新品牌Miix Sense。龔安妮攝影

此次回台再創品牌,主因鄧學中發現台灣家居、家飾市場發展直線上升,儀式感成為生活新潮流,但空間設計概念仍嫌不足,是開展「美學經濟力」的黃金時機。

創業基礎來自生活教育

一手打造「生活工場」的鄧學中也寫得一手好書法,他的出生環境特殊,父親雖以養雞為業,卻雅好音樂,是台北市合唱團成員,也是知名紅星鳳飛飛的伴唱,因經商失敗,只好搬到員林鄉下;母親受過日式教育,重視孩子儀態,收拾乾淨是生活常規。鄧學中的美學啟蒙不是名牌,而是生活教育,「人對美的感知,我認為『乾淨』是起點。」

大學主修機械,鄧學中卻常到外系旁聽文學、建築、音樂課程,更加入合唱團、攝影社、書法社等,擺盪在精準與浪漫之間;踏入社會後,他是頂尖業務員,但30歲就果斷放棄三商行即將上市的股票,自行創業。

他創業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選品經驗、設計商品的能力,除了進出口貿易,他也自己設計居家用品,因品項眾多,後來乾脆設立實體店面「生活工場」。

台灣家居品味走向國際的起點

1990年代,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落在4~6%,誠品書店才剛開幕,設計力尚未在台發酵,買家具仍以大賣場式的傳統家具店為主,砍價必得見骨;偶爾在某條巷弄的家飾小店,才能翻到老闆從海外帶回來的品味家飾。此時創立的「生活工場」,符合許多人對住宅布置的需求,短短七年內,展店百家。「生活工場」第一家店開幕的同年,IKEA也進入台灣市場,成為台灣居家美感走向國際化的起點。

鄧學中的開發靈感,來自生活觀察與旅遊,因此商品設計能切中民眾心理需求,但在「生活工場」年銷售品項高達二千萬件之時,他卻選擇離開「生活工場」,2004年另創「PiiN品東西家居」,帶起中、西混搭風潮。而講究極簡主義的「無印良品」也在同年進入台灣市場,雙方各有支持者。

當時台灣許多企業已到中國設廠,經濟成長趨緩,失業率增加,國片電影票房低迷。台灣在追求自我價值的肯定上,嘗試混搭或追求寧靜本質的設計風格,反映了那時社會追求自我肯定的心理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