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產業也要一綱多本──談嬰兒潮世代的重訓需求
健身房是台灣這幾年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一棟又一棟醒目且青春洋溢的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有大型連鎖、也有社區模式,各自迎合不同的需求。但總體來說,這些需求主要來自千禧世代。年紀越大的人,就越少上健身房。尤其是進入退休期的嬰兒潮世代,照說最需要、最應該、也最適合做重訓以強化骨骼肌肉,為退休生活打下健康基礎。但在民營健身房,中老年人向來是鳳毛麟角;即使是國民運動中心,也鮮少看到銀髮族在深蹲架或史密斯機器區。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退休族不愛健身房
根據《趨勢洞察》2022年的研究,台灣健身房的家數從2017年的369家,一路成長到2021年的817家;營業額則從2017年的78.7億上升至2020年的152.1億,後因疫情影響,2021年降為123.6億,大致上每年的成長約在二成左右。客戶群主力為20至39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層的人,六成以上去民營健身房;而60歲以上者,有65%不去收費健身房。
會不會是費用的關係,退休族捨不得這筆開銷?健身房的費用,如果不請教練,一個月大約一到二千元。教練的部分則視個人狀況與需求而定,如果一星期指導一到二次,一個月大約一萬多吧。這當然是一筆費用,消費前總得精打細算。但重量訓練可以有效增強肌力防止骨質疏鬆,比吃什麼藥都好。許多退休族花在保健食品上的錢,恐怕更高。總之,只要有好的教練帶領,有效鍛鍊幾個月,成果是可以預期的。而且,健康效益終身受用。只要經過理智分析,就知道這筆錢非常值得。
嬰兒潮世代不熱衷於健身?
那為什麼嬰兒潮世代不熱衷於健身呢?我沒有客觀的統計數字,但觀察身邊朋友,可以得出幾點原因。首先,在許多退休族的運動概念裡,有走路、爬山、跑步、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獨獨沒有舉重。當醫生交代要多運動時,腦子裡絕對不會想到重量訓練。如果特別講了,要去健身房舉重,他們十之八九都會想到過去的亞力山大事件,對健身房有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深怕繳費之後被坑。總之,勸他們運動已經很不容易了,勸他們去健身房更是難上加難。
其次是健身房的環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完全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當然,這也許只是開始時的不適應,多去幾次就好了。但不可否認,許多嬰兒潮世代是50幾歲甚至65歲退休後才第一次走進健身房。而健身房環境:陌生的器材、吵雜音樂、甚至連一旁練習的年輕巨巨們,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很多老人家去一次之後就再也不想去了。
再來就是健身房大多缺少針對五、六十歲中高齡的課程與訓練經驗。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高齡長者需要和教練磨合、共同摸索出合適的強度和訓練期程則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都是深蹲,指導一名60歲的和20歲的絕對有很多地方要注意與調整。不小心稍微操練過度,搞不好就會受傷,回去躺好幾天。但訓練強度不夠,重量過輕,就沒有效果。因此,許多人熬不過磨合期,去健身房總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怎麼努力也學不會教練所教的,最後就放棄了。
如何才能鼓勵老人持續做重訓?
這種情形並不是台灣所獨有,美國、澳洲都有類似問題。年紀越大、身體條件越不好的人,照說越需要運動來強化體魄。但這群人往往就是最缺乏運動的人而且完全不做重訓。以澳洲為例,儘管政府有發表國家健康指引,建議65歲以上的人每週至少要有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WHO更建議每週至少2次重訓,但實際上澳洲只有8%的老人做到這點。相信台灣的數字更低。
劍橋大學出版網2018年有一篇鼓勵老人做重量訓練的研究指出,年長者之所以不做重訓,最經常遇到的障礙是痛苦、受傷和覺得自己太老。而其他國家的老人,大致上也都遭遇相同障礙。如何才能鼓勵老人持續做重訓呢?研究指出,應該結合相關的業者和公部門一起努力,諸如重訓單位、醫療保健單位、政府政策規劃與推動單位等,大家通力合作,而不是讓健身房業者單打獨鬥。
說白一些,就是國家要重視老人重訓的意義與效益,並結合政府、健保、醫療、重訓等各種資源一起努力。幸好,台灣已經開始在做了。例如衛福部的「前瞻2.0-銀髮健身俱樂部補助計畫」,希望透過地方政府在全台設置288個銀髮健身俱樂部,協助老人家突破障礙,持續做重訓。這件事其實也不宜再拖,因為台灣人口正在迅速老化中,肌少、骨鬆,進而失去行動能力的老人將急速增加,如不及早因應,後果不堪設想。
嬰兒潮世代具龐大消費力
嬰兒潮世代是最直接面臨老化的一個族群,同時也是最有消費力的一群。如果連政府都已經看到中老年人重訓的龐大效益,業者應該更是了然於心。只要能夠突破眼前的障礙,商機極其龐大。而訓練一個60歲的人真的有那麼困難嗎?健身房真的只適合年輕人?
一位健身教練跟我說,他是「一綱多本」制度下教育出來的,別的不敢說,應變、彈性、多元絕對駕輕就熟。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9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9期)謝謝!
退休族不愛健身房
根據《趨勢洞察》2022年的研究,台灣健身房的家數從2017年的369家,一路成長到2021年的817家;營業額則從2017年的78.7億上升至2020年的152.1億,後因疫情影響,2021年降為123.6億,大致上每年的成長約在二成左右。客戶群主力為20至39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層的人,六成以上去民營健身房;而60歲以上者,有65%不去收費健身房。
會不會是費用的關係,退休族捨不得這筆開銷?健身房的費用,如果不請教練,一個月大約一到二千元。教練的部分則視個人狀況與需求而定,如果一星期指導一到二次,一個月大約一萬多吧。這當然是一筆費用,消費前總得精打細算。但重量訓練可以有效增強肌力防止骨質疏鬆,比吃什麼藥都好。許多退休族花在保健食品上的錢,恐怕更高。總之,只要有好的教練帶領,有效鍛鍊幾個月,成果是可以預期的。而且,健康效益終身受用。只要經過理智分析,就知道這筆錢非常值得。
嬰兒潮世代不熱衷於健身?
那為什麼嬰兒潮世代不熱衷於健身呢?我沒有客觀的統計數字,但觀察身邊朋友,可以得出幾點原因。首先,在許多退休族的運動概念裡,有走路、爬山、跑步、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獨獨沒有舉重。當醫生交代要多運動時,腦子裡絕對不會想到重量訓練。如果特別講了,要去健身房舉重,他們十之八九都會想到過去的亞力山大事件,對健身房有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深怕繳費之後被坑。總之,勸他們運動已經很不容易了,勸他們去健身房更是難上加難。
其次是健身房的環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完全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當然,這也許只是開始時的不適應,多去幾次就好了。但不可否認,許多嬰兒潮世代是50幾歲甚至65歲退休後才第一次走進健身房。而健身房環境:陌生的器材、吵雜音樂、甚至連一旁練習的年輕巨巨們,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壓力。很多老人家去一次之後就再也不想去了。
再來就是健身房大多缺少針對五、六十歲中高齡的課程與訓練經驗。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高齡長者需要和教練磨合、共同摸索出合適的強度和訓練期程則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都是深蹲,指導一名60歲的和20歲的絕對有很多地方要注意與調整。不小心稍微操練過度,搞不好就會受傷,回去躺好幾天。但訓練強度不夠,重量過輕,就沒有效果。因此,許多人熬不過磨合期,去健身房總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怎麼努力也學不會教練所教的,最後就放棄了。
如何才能鼓勵老人持續做重訓?
這種情形並不是台灣所獨有,美國、澳洲都有類似問題。年紀越大、身體條件越不好的人,照說越需要運動來強化體魄。但這群人往往就是最缺乏運動的人而且完全不做重訓。以澳洲為例,儘管政府有發表國家健康指引,建議65歲以上的人每週至少要有3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WHO更建議每週至少2次重訓,但實際上澳洲只有8%的老人做到這點。相信台灣的數字更低。
劍橋大學出版網2018年有一篇鼓勵老人做重量訓練的研究指出,年長者之所以不做重訓,最經常遇到的障礙是痛苦、受傷和覺得自己太老。而其他國家的老人,大致上也都遭遇相同障礙。如何才能鼓勵老人持續做重訓呢?研究指出,應該結合相關的業者和公部門一起努力,諸如重訓單位、醫療保健單位、政府政策規劃與推動單位等,大家通力合作,而不是讓健身房業者單打獨鬥。
說白一些,就是國家要重視老人重訓的意義與效益,並結合政府、健保、醫療、重訓等各種資源一起努力。幸好,台灣已經開始在做了。例如衛福部的「前瞻2.0-銀髮健身俱樂部補助計畫」,希望透過地方政府在全台設置288個銀髮健身俱樂部,協助老人家突破障礙,持續做重訓。這件事其實也不宜再拖,因為台灣人口正在迅速老化中,肌少、骨鬆,進而失去行動能力的老人將急速增加,如不及早因應,後果不堪設想。
嬰兒潮世代具龐大消費力
嬰兒潮世代是最直接面臨老化的一個族群,同時也是最有消費力的一群。如果連政府都已經看到中老年人重訓的龐大效益,業者應該更是了然於心。只要能夠突破眼前的障礙,商機極其龐大。而訓練一個60歲的人真的有那麼困難嗎?健身房真的只適合年輕人?
一位健身教練跟我說,他是「一綱多本」制度下教育出來的,別的不敢說,應變、彈性、多元絕對駕輕就熟。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9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9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