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劇團《再會吧 北投》幕後之一:以舉辦台灣東尼獎為志 科技大老雷輝的音樂劇夢

音樂劇有歌有舞,輕鬆活潑,是吸引民眾走入劇場的最佳表演藝術形式。「綠光劇團」2018年推出台灣原創音樂劇《再會吧 北投》,第一年就拿下全台現代戲劇類票房冠軍,今(2022)年再推出 2.0 Revival 版,演出目標為60場。製作人雷輝擁有企業高效文化的歷練與滿腔古典音樂的熱情,他對台灣音樂劇的規劃不只是追上韓國,還要與百老匯、倫敦西區看齊,未來更以舉辦「台灣東尼獎」為目標。

《再會吧 北投》製作人雷輝出身科技界,熱愛古典音樂,退休後立志成為台灣藝文志工。龔安妮攝影


急起直追韓國音樂劇 衝高演出場次

二十年前,韓國官方砸重金培養韓國音樂劇,是今日大量外國人赴韓觀賞的主因,其中包括不少台灣人,今日蔚為風行的韓劇也受惠於此。

同一時期,台灣的中山堂、西門紅樓、華山藝文特區接連啟用,對拓展票房、培養藝文人口雖有助益,但集中在北部的特色,仍無法應付大、中、小型劇團的演出需求。

每齣新戲推出後,選角、定妝、布幕、音樂、場地等,皆要重新來過;台上演員20人,幕後工作人員可能是40人,還要編列宣傳預算,收入與付出幾乎不成比例。票房不穩定,專業劇場人收入難以為繼,在這波疫情造成演出停擺之前,許多劇場人早因多種因素轉入其他行業。

雷輝極早就與知名本土民謠大師陳明章相識,對劇場環境略有耳聞,當韓國官方開始培植音樂劇人才時,他正在宏碁聯網奮戰、為明基創立品牌,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愛將、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最得力的左右手。退休後,終於可以擁抱最愛,他並非以「口袋很深的科技人」跨足投資的角度進入表演藝術界,而是以培植人才的角度全面規劃。

雷輝觀察到,二十年的全力發展,不只大邱國際音樂劇節名聞遐邇,首爾的大學路1.6公里就藏有超過一百個小劇場,「他們從小戲開始做起,慢慢的培養成大戲,影視產業基本要會唱、會跳、會演,這是很大的基礎建設。」

經常飛往海外聆聽古典音樂會、歌劇與音樂劇的雷輝,對台、韓雙方差距,心中也有底,「韓國音樂劇投入的人力,大概是我們的十倍。」

看好《再會吧 北投》 故事帶動票房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