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台灣》策略、文化、組織、人才 老日企注入創新DNA

2020下半年,Joyce這一天的行程表上安排的是到新工作報到,但隨著約定的時間一分一秒逼近,Joyce卻遲遲沒有出門,反而是備好筆記本在電腦前坐下,原來前一天公司就將筆電及事務機寄到她的住處,新人報到的全流程只要在家上線就能完成。在Joyce正式入職以後,更多打破她過往對職場認知的,還包括當年底因疫情緊繃,國內企業紛紛陸續取消尾牙活動時,她是在房間登入Facebook、Teams參與數位尾牙直播,興奮地期待抽中大獎。待疫情趨緩,也不必制式的一周連續5天打卡進公司,採3天實體到班,2天在家辦公的靈活3+2制度,令她不禁連連向親友說,這樣的工作模式,真的跟先前的職場經驗完全不一樣。

然而這樣科技化的數位尾牙,以及充滿彈性的工作形態,卻不是出現在崇尚創新、快速的新創事業,而是一家已有百年傳統歷史的日系企業:NEC台灣。對NEC台灣總經理賴佳怡來說,從傳統日本企業的形態轉換成更彈性開放的職場,除了推動企業的數位轉型外,也是因為NEC近年來專精於生物辨識及安全控制領域,從臉部、指紋、虹膜辨識技術的日漸興盛,加上疫情威脅,讓賴佳怡看到人才市場與產業需求的轉變。

「台灣產業及市場正面臨全新的勞力問題。」賴佳怡指出,台灣出生率已小於百分之一,是世界最低的生育率,同時高齡化也同步提昇。以工程為例,台鐵每天晚上都要有巡軌車進行巡視,當勞動力下降,就很難找到人力來執行這樣工程,可是它又攸關社會大眾的生命安全及國家安全,所以出現「科技替代人力」的需求。像政府或金融單位,都有大量文件、程序需要蒐集及應對,如果採機器人自動化管理,若原先須進行10個步驟,透過系統間的串接和自動判讀,可自動完成9個步驟,最後再由員工進行判別及放行。

賴佳怡舉台灣常受觀光客嘖嘖稱奇的便利商店的服務為例,當勞動人力減少,將會發生沒有人服務的窘境,未來台灣連鎖超商的便利奇蹟,不只面臨不再有人想做大夜班來處理進補貨、倉儲管理等,更可能連日班都有招募的危機。事實上,日本的高齡化比台灣早10年,許多超商早已不再24小時經營,可以預想台灣10年後的情景就像現在的日本。「不過這些人力端的經營困境其實都可以用科技來解決,例如:若民眾臉部的生物特徵在超商曾經註冊過會員,當晚上想進入消費時,就可以用生物辨識刷臉進入,然後在無人結帳的自助影像辨識櫃台,結帳、刷臉扣款等。」

為了落實這樣的情境,NEC母集團設立7個研發實驗室全力研發各式技術,如美國的生物辨識技術實驗室、日本通訊及通信實驗室、歐洲5G研發中心等,而各實驗室研發出核心技術後,應用在什麼產業或怎樣形態,就交由各國專業服務團隊依各國產業需求「在地化」打造,賴佳怡說,「NEC台灣就便成立專業解決團隊事業群,開發的項目包括視線推定技術,能透過抓取眼球視線分析民眾注視區域。」在這個項目上,NEC台灣便與國美館合作,藉由民眾注視的變化,讓靜止畫作能從迷霧清晨變幻成炙熱烈陽,或安裝在人流看板上,分析觀看民眾是喜歡拉麵還是飯食,並針對其喜好推送折扣券來精準行銷,「科技最終仍得回到人性,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什麼。」她表示,讓生活多一點便利、快樂及趣味,就是NEC的初衷。

S策略、C文化、O組織、P人才
「不過百年NEC要因應這樣的大環境,也需要創新轉型。」賴佳怡指出,「策略先行,組織為後」是她將美式風格注入日系企業的做法,先為NEC台灣提出明確的未來策略目標:成為為各產業打造及提供最好解決方案的服務者,賴佳怡的首要任務,是在NEC既有的專注品質、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中開始鼓勵創新,聆聽客戶聲音後解決問題。想做到這樣的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及開放性對談及討論,「所以我開始營造討論過程沒有對或錯的氛圍,只想從中找出最棒的共識、攜手向前。」

要促成組織從文化上的改變,其實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她以柯達為例說明,早年它的工程師就曾內部發表過數位相機,但因為無底片的攝影牴觸了柯達百年企業的根本,最後錯失商機,變成商學院經典案例流傳至今,她強調,「趨勢與技術會讓產業環境持續向前,當一家企業不夠創新及開放時,永遠延續過去的做法,不看創新的未來,就永遠不會有機會站上浪頭。」

當主事者堅定朝著創新的願景前進,賴佳怡的下一步是根據策略的改變,重新打造一個朝向目標的組織團隊,「我們設定的NEC台灣是以成為產業頂尖解決方案的服務商為目標,所以從產業切入後,組織需要具備產業知識的專家,了解你的客戶,才能解決它的問題。」她表示,NEC台灣同時設有專業解決方案事業群持續和日本鏈結核心技術,如技術核心般和各產業的專家打造解決方案。

賴佳怡說,「當完成組織架構後,我們將人才逐一配置進新的架構中,根據實際缺口與策略需求,運用外部招募和內部訓練,大量技術提昇,塑造公司另一項重要的學習文化。」

文盲: 不學習、不放棄所學、不重新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