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據服務為核心 打造整廠整線智慧化方案
邁入5G、AI時代,引領新一波的科技變革,對台灣經濟主力製造業來說,更是邁向智慧製造的關鍵時刻。攤開智慧製造的藍圖,全球第三大工具機大廠友嘉集團提出一套論述,從單機智慧化走向整線、整廠的智慧化服務,透過點線面的串聯,再以數據服務為核心貫穿,提供客戶一條龍的解決方案,推動台灣產業實現數位轉型。
身為台灣工具機龍頭,友嘉自1979年在台灣成立以來,透過併購、合資以及本身自有企業的不斷努力,不停擴大版圖,目前在全球有94家公司,涵蓋工具機、產業設備、綠能共3大事業群。其中工具機在全球有37個品牌,佔集團營收60%以上,是友嘉的主力事業。
友嘉很早就意識到智慧製造的重要性,從2015年開始投入研究,隔年成立「智慧製造事業部」(2020年正式更名為「智慧製造與數據服務部」),持續進行創新研發。友嘉集團智慧製造與數據服務部總經理林勤喻認為,「智慧製造不只是賣產品或解決方案,而是關係企業數位轉型的過程,透過新興技術和工業物聯網科技,協助集團和客戶進行智能化的數位轉型。」
4層同心圓 打造智慧製造藍圖
友嘉智慧製造論述,可用4層同心圓說明。最核心的圓是「智慧工具機」,藉由在機台部署大量感測器,收集溫度、濕度、壓力、震動等數據,做到即時監控、參數優化,把工具機變聰明。
第2層圓是「智慧製造」,包含自動化、智慧生產線。林勤喻指出,客戶要的並非只是1台設備,而是1條產線,透過設備聯網,取得現場機台狀態,同時整合生產管理和維保管理方案,讓客戶在第一時間掌握廠內設備與生產狀態,提昇產能與效率。
第3層圓是「智慧工廠與管理」,也就是由多條產線組成的工廠,包含廠務、能源、環境、安防等智慧化控管,在這個階段也會牽涉OT和IT的融合,透過工業物聯網取得更多分析數據。
第4層圓是「數據服務跟數位孿生」,「以前談智慧製造,說到智慧工廠就結束了,但這幾年來AI、機器學習不斷進展,數據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數據應用的基礎,取決於前3個圓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為此友嘉推出數據服務平台 ( FFG Data Services Platform),包含2大功能,一是設備管理系統,整合設備數據上傳至統一平台,進行分析與可視化,可即時偵測零組件狀態,跳出示警,達到智慧診斷及預測的售服保養,以AI取代人工。
二是數據分析引擎,為客戶提供一個簡單流程,構建特定用途的AI模型,以進行分群、分類、回歸和預測,如優化產能或效率,模型訓練機有高達92%以上的精準度。
林勤喻認為,「整個智慧製造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數據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優化,盤點數據、對症下藥,才有辦法走向正循環。」若客戶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友嘉甚至提供免費的「數位健檢」,幫助客戶快速歸納數據和核心問題。
當這些數據不斷累積時,就能形成龐大的資料庫,未來還能做到「數位孿生」,就像存在於虛擬世界的雙胞胎,當工廠要建立新產線時,可先在軟體上模擬整條產線的運作,確保設計沒問題後再實際落地,提昇效率。
升級智慧製造服務商 提供一條龍解決方案
儘管友嘉已涵蓋生產端的點線面,但友嘉對智慧製造的目標不僅於此,「我們不只是硬體或設備製造商,而是要升級為智慧製造的服務商。」也因此,友嘉開始涉入智慧製造的顧問服務,以及整廠整線的一條龍解決方案,建構符合工業4.0、智慧製造乃至於數據服務的相關應用。
林勤喻以1間專門打造樣品的雲林實驗工廠為例,為了滿足眾多的打樣需求,廠內包含工具機、車床、磨床、機器手臂等不同設備,不僅樣式多,又涵蓋不同品牌,老舊機台也無法聯網管理,同時工廠又希望把安防系統、環境監控數據、電力資料等全都整合在單一平台上,方便即時監控。由於整合難度不小,過去工廠一直找不到1家廠商可全部包辦。
去年,友嘉和同為APO智慧製造生態系成員的泓格科技攜手,為這間工廠建置1套完整的智慧工廠管理系統平台,將設備連線、整廠設備監控、CNC機台生產管理、AI數據分析等功能,全都整合在單一平台上,解決工廠長久以來的困擾。
林勤喻觀察,這間工廠面臨的狀況,正是許多台灣廠商的痛點。台灣中小企業多,規模小、資源少,有些甚至還處於傳統的人工操作階段,「談到智慧製造,他第一個面臨的問題是無所適從,需要有人幫他搞定一切,這也是為什麼友嘉開始提供顧問服務和整廠整線的解決方案。」
他表示,對岸有間工廠甚至直接把鑄件成品和客戶需求全都攤在桌上,直接跟他說:「幫我整個工廠配到好!」友嘉一共出動20多人到現場,看廠房、畫圖紙、提方案,「最後給他40台工具機、9隻機器手臂,配合AGV車、油霧回收,幾千萬人民幣的解決方案是這樣報出來的。」
友嘉透過併購而納入旗下的國際高階品牌,更能強化集團的技術實力,「最終希望達成技術轉移,和機台設備能量提昇的綜效。」目前已有歐美、日本共超過10款以上的高端機型,在台灣落地生產製造。林勤喻透露,這樣的成果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即使購併歐洲公司時,也不代表技術可以轉移,還需經過層層關卡同意,包含:當地工會、高階主管、歐盟輸出許可等,「光跑這個流程,第一個機種就花了快5年!」
但透過關鍵技術移轉,可讓友嘉從中階工具機轉型為高端工具機;另一方面,也導入關鍵性零組件在台生產,配合台灣ICT的整合能力,協助台灣廠商超越義大利、追趕日德。
與產業夥伴打群架 一同前進新南向
只有技術提昇還不夠,林勤喻認為,想要實現完整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無法單憑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大量的合作夥伴,「智慧製造首重與產業夥伴『打群架』,組建生態圈,共創資源整合平台。」
這也是為什麼友嘉加入APO智慧製造生態系的原因,「這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與!」APO不僅是指標性的亞洲組織,中國生產力中心(CPC)更有厚實能量,整個生態系不只服務台灣市場,更放眼世界,尤其是政府大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林勤喻觀察,由於疫情影響和美中貿易戰關係,「未來的第二生產基地會以東南亞為主,友嘉勢必不會在這裡缺席。」
目前友嘉在南向市場的工具機銷售,都是委由代理商負責,但還缺少了客戶服務的環節,「透過APO和CPC的協助,在台灣集結一群合作夥伴,一起去東南亞服務客戶,創造正循環。」
林勤喻認為,生態圈裡每個夥伴各有強項,不管是工業電腦、圖控軟體或是雲端方案都能滿足客戶需求。友嘉做為唯一的工具機廠商,從設備商的角度出發,如果客戶還有其他智慧工廠的需求,就能和夥伴一同打造完整的解決方案,「大家各司其職。」
面對其他國家可能也會採取類似的合作模式,進軍亞洲市場,林勤喻認為,這是避免不了的競爭,但台灣的優勢是靈活度高,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既有設備,台灣機台能高度客製化,加上擁有ICT強項,可提供完善的整廠整線計畫,對於未來競爭仍有信心,只要善用優勢、多方合作,就能搶下未來的智慧製造商機。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身為台灣工具機龍頭,友嘉自1979年在台灣成立以來,透過併購、合資以及本身自有企業的不斷努力,不停擴大版圖,目前在全球有94家公司,涵蓋工具機、產業設備、綠能共3大事業群。其中工具機在全球有37個品牌,佔集團營收60%以上,是友嘉的主力事業。
友嘉很早就意識到智慧製造的重要性,從2015年開始投入研究,隔年成立「智慧製造事業部」(2020年正式更名為「智慧製造與數據服務部」),持續進行創新研發。友嘉集團智慧製造與數據服務部總經理林勤喻認為,「智慧製造不只是賣產品或解決方案,而是關係企業數位轉型的過程,透過新興技術和工業物聯網科技,協助集團和客戶進行智能化的數位轉型。」
4層同心圓 打造智慧製造藍圖
友嘉智慧製造論述,可用4層同心圓說明。最核心的圓是「智慧工具機」,藉由在機台部署大量感測器,收集溫度、濕度、壓力、震動等數據,做到即時監控、參數優化,把工具機變聰明。
第2層圓是「智慧製造」,包含自動化、智慧生產線。林勤喻指出,客戶要的並非只是1台設備,而是1條產線,透過設備聯網,取得現場機台狀態,同時整合生產管理和維保管理方案,讓客戶在第一時間掌握廠內設備與生產狀態,提昇產能與效率。
第3層圓是「智慧工廠與管理」,也就是由多條產線組成的工廠,包含廠務、能源、環境、安防等智慧化控管,在這個階段也會牽涉OT和IT的融合,透過工業物聯網取得更多分析數據。
第4層圓是「數據服務跟數位孿生」,「以前談智慧製造,說到智慧工廠就結束了,但這幾年來AI、機器學習不斷進展,數據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數據應用的基礎,取決於前3個圓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為此友嘉推出數據服務平台 ( FFG Data Services Platform),包含2大功能,一是設備管理系統,整合設備數據上傳至統一平台,進行分析與可視化,可即時偵測零組件狀態,跳出示警,達到智慧診斷及預測的售服保養,以AI取代人工。
二是數據分析引擎,為客戶提供一個簡單流程,構建特定用途的AI模型,以進行分群、分類、回歸和預測,如優化產能或效率,模型訓練機有高達92%以上的精準度。
林勤喻認為,「整個智慧製造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數據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優化,盤點數據、對症下藥,才有辦法走向正循環。」若客戶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友嘉甚至提供免費的「數位健檢」,幫助客戶快速歸納數據和核心問題。
當這些數據不斷累積時,就能形成龐大的資料庫,未來還能做到「數位孿生」,就像存在於虛擬世界的雙胞胎,當工廠要建立新產線時,可先在軟體上模擬整條產線的運作,確保設計沒問題後再實際落地,提昇效率。
升級智慧製造服務商 提供一條龍解決方案
儘管友嘉已涵蓋生產端的點線面,但友嘉對智慧製造的目標不僅於此,「我們不只是硬體或設備製造商,而是要升級為智慧製造的服務商。」也因此,友嘉開始涉入智慧製造的顧問服務,以及整廠整線的一條龍解決方案,建構符合工業4.0、智慧製造乃至於數據服務的相關應用。
林勤喻以1間專門打造樣品的雲林實驗工廠為例,為了滿足眾多的打樣需求,廠內包含工具機、車床、磨床、機器手臂等不同設備,不僅樣式多,又涵蓋不同品牌,老舊機台也無法聯網管理,同時工廠又希望把安防系統、環境監控數據、電力資料等全都整合在單一平台上,方便即時監控。由於整合難度不小,過去工廠一直找不到1家廠商可全部包辦。
去年,友嘉和同為APO智慧製造生態系成員的泓格科技攜手,為這間工廠建置1套完整的智慧工廠管理系統平台,將設備連線、整廠設備監控、CNC機台生產管理、AI數據分析等功能,全都整合在單一平台上,解決工廠長久以來的困擾。
林勤喻觀察,這間工廠面臨的狀況,正是許多台灣廠商的痛點。台灣中小企業多,規模小、資源少,有些甚至還處於傳統的人工操作階段,「談到智慧製造,他第一個面臨的問題是無所適從,需要有人幫他搞定一切,這也是為什麼友嘉開始提供顧問服務和整廠整線的解決方案。」
他表示,對岸有間工廠甚至直接把鑄件成品和客戶需求全都攤在桌上,直接跟他說:「幫我整個工廠配到好!」友嘉一共出動20多人到現場,看廠房、畫圖紙、提方案,「最後給他40台工具機、9隻機器手臂,配合AGV車、油霧回收,幾千萬人民幣的解決方案是這樣報出來的。」
友嘉透過併購而納入旗下的國際高階品牌,更能強化集團的技術實力,「最終希望達成技術轉移,和機台設備能量提昇的綜效。」目前已有歐美、日本共超過10款以上的高端機型,在台灣落地生產製造。林勤喻透露,這樣的成果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即使購併歐洲公司時,也不代表技術可以轉移,還需經過層層關卡同意,包含:當地工會、高階主管、歐盟輸出許可等,「光跑這個流程,第一個機種就花了快5年!」
但透過關鍵技術移轉,可讓友嘉從中階工具機轉型為高端工具機;另一方面,也導入關鍵性零組件在台生產,配合台灣ICT的整合能力,協助台灣廠商超越義大利、追趕日德。
與產業夥伴打群架 一同前進新南向
只有技術提昇還不夠,林勤喻認為,想要實現完整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無法單憑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大量的合作夥伴,「智慧製造首重與產業夥伴『打群架』,組建生態圈,共創資源整合平台。」
這也是為什麼友嘉加入APO智慧製造生態系的原因,「這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與!」APO不僅是指標性的亞洲組織,中國生產力中心(CPC)更有厚實能量,整個生態系不只服務台灣市場,更放眼世界,尤其是政府大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林勤喻觀察,由於疫情影響和美中貿易戰關係,「未來的第二生產基地會以東南亞為主,友嘉勢必不會在這裡缺席。」
目前友嘉在南向市場的工具機銷售,都是委由代理商負責,但還缺少了客戶服務的環節,「透過APO和CPC的協助,在台灣集結一群合作夥伴,一起去東南亞服務客戶,創造正循環。」
林勤喻認為,生態圈裡每個夥伴各有強項,不管是工業電腦、圖控軟體或是雲端方案都能滿足客戶需求。友嘉做為唯一的工具機廠商,從設備商的角度出發,如果客戶還有其他智慧工廠的需求,就能和夥伴一同打造完整的解決方案,「大家各司其職。」
面對其他國家可能也會採取類似的合作模式,進軍亞洲市場,林勤喻認為,這是避免不了的競爭,但台灣的優勢是靈活度高,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既有設備,台灣機台能高度客製化,加上擁有ICT強項,可提供完善的整廠整線計畫,對於未來競爭仍有信心,只要善用優勢、多方合作,就能搶下未來的智慧製造商機。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