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血癌:再生醫學如何重塑癌症治療的未來版圖



近期,因新聞報導再次喚起大眾對血癌治療的關注,讓我們重新審視,再生醫學在重症領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血癌,又稱為白血病,是一種影響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當骨髓中未成熟的血球細胞(白血球)異常增生,會排擠正常的造血細胞,導致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數量減少。這可能引發一系列症狀,如貧血、容易感染和出血不止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癌治療新戰力:再生醫學兩大核心療法
傳統的血癌治療主要依賴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方式,試圖廣泛性地清除癌細胞 。然而,這些治療方式往往敵我不分,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害。

再生醫學代表了從「廣泛性攻擊」到「精準化重建」的重大轉變。再生醫學在血癌治療上,成熟且具代表性的技術有兩種:造血幹細胞移植和CAR-T療法,已是治療特定疾病的重要手段,為許多患者帶來了緩解病情的機會,它們的運作方式與傳統治療有顯著區別。

1.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
這個療法俗稱「骨髓移植」,其核心目標是「重建」患者的造血與免疫系統。

治療機制:
➥高劑量化療: 先以高劑量化療清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同時也破壞自身的造血幹細胞。
➥幹細胞輸注: 隨後,透過靜脈輸注健康的造血幹細胞,讓其進入骨髓,恢復身體製造新血球的能力。
➥GVL效應: 對於異體移植,捐贈者的T細胞能產生「移植物抗白血病細胞」(GVL)效應,主動攻擊殘留的癌細胞。.

療效與適用對象:
➥主要適用: 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相關癌症。
➥數據顯示: 對於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移植可將長期存活率從約29%提升至54%。此療法在台灣約能協助50%的病人。

潛在風險與副作用:
➥化療副作用: 出血、感染、疲勞等。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異體移植後,捐贈者的T淋巴球可能攻擊受贈者器官,嚴重時恐危及生命。

2. CAR-T細胞療法
這是一種個人化的免疫細胞療法,其核心目標是「改造」患者的免疫系統,讓它能精準攻擊癌細胞。

治療機制:
➥抽取T細胞: 從患者身上抽取T細胞。
➥基因改造: 在實驗室裡透過基因工程,將T細胞改造為能夠精準識別並攻擊癌細胞的CAR-T細胞。
➥回輸攻擊: 將大量培養的CAR-T細胞輸回患者體內,讓其進行精準攻擊。

療效與適用對象:
➥主要適用: 血液腫瘤,尤其在復發或難治性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中。
➥數據顯示: 在某些臨床試驗中,有病人達到完全緩解。
➥健保給付: 台灣健保自2023年11月起,已將CAR-T免疫細胞製劑有條件地納入給付。

潛在風險與副作用:
➥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 可能導致高燒、低血壓、呼吸困難,甚至需要加護病房治療。
➥其他風險: 可能出現腦病變或B細胞再生障礙。



再生醫學的雙重作用:PRP與外泌體的風險與潛力
除了上述已用於血癌治療的成熟技術,坊間常見的PRP與外泌體,在癌症領域的角色則更具兩面性,讀者需謹慎理解。



PRP的風險屬於理論性,而外泌體的應用仍處於早期研究與臨床試驗階段,讀者應區分成熟療法與研究中的技術,避免誤解。

再生醫學的挑戰與未來
再生醫學的發展,為醫學界帶來了革命性的治療思維,它代表了從「廣泛性攻擊」到「精準化重建」的重大轉變。造血幹細胞移植和CAR-T療法,已是治療特定疾病的重要手段,為許多患者帶來了緩解病情的機會。

然而,這項技術的未來仍充滿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治療成本: 許多療程高昂,讓多數患者難以負擔。
技術標準: 製備流程複雜,技術的標準化與安全性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法規監管: 台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等法規,正逐步將這些技術納入監管,但仍需持續精進,以確保患者權益。

再生醫學並非包治百病的萬靈丹,而是需要嚴謹科學驗證與法規監管的新興領域。對於大眾而言,理解這些技術的原理、區分已證實的成熟療法與仍在研究階段的技術,並警惕市場上的誇大宣傳,是在面對疾病時最明智的選擇。

本文為醫療知識分享,無法取代專業醫師診斷,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