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昭慧嘆普發1萬拖入更深共業中 卓榮泰:聽到民間另一種思考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語綺/台北報導
全民矚目的普發1萬最快將在10月下旬發放,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釋昭慧日前發起「拒領1萬元、回捐國家」連署活動,並呼籲政府應提供「轉入國家續命專款」選項。釋昭慧今(19)日拜會行政院長卓榮泰時表示,普發現金是認知作戰,將把大家拖到更深的共業中;卓揆則回應指出,聽到民間另一種思考,提供政府一個正面、健康的選項,希望能討論出最容易達到這目的的做法。
卓榮泰致詞時表示,自美國4月3日公布第一次關稅後,行政院就針對國內產業支持提出了880億的支持方案,隨後也將民生照顧、產業支持以及國土安全韌性合在一起,擬定了韌性特別條例,但立法院增加了普發現金,把原先4100億的擬定預算增加到5350億。
「就憲法與法律的出發點來看有所違背,但政府也聽到社會與原先設想有不同需求。」卓榮泰指出,因此行政院重新提出韌性特別條例修正案,提出5900億修正案,廣納社會各界意見,但原來的產業支持、民生照顧、國土安全韌性都沒有遺漏,把社會更多需求放進來,經立法院審議成為5700億的韌性特別條例,行政院據此編定特別預算。
卓榮泰續指,特別預算涵蓋2360億的普發現金,雖然行政院一直認為此時能把全民力量積沙成塔、累積起來,在國家整體的思考跟需求上,從政策面研究如何讓國家能夠更有充足的運用,但韌性特別條例已經定下來了,「明年中央政府必須舉債4000億,這對中央財政是相當大的考驗跟挑戰」。
「普發現金已經變成大家競相喊價的政治算計。」釋昭慧表示,普發現金是非不得已不要做,因為這是無差別大撒幣,錢要用在刀口上、用在需要人的身上,而且民眾都認為不拿白不拿,但不知道是政府舉債得來的。
「此風不可長。」釋昭慧強調,不是說每個人拿都是恥辱,而是普發這件事情恥辱,在認知上怎麼會變成理所當然該拿?一旦認知上覺得應該拿,後面的人就會繼續加碼,會覺得該拿、拿越多越好,這是認知作戰上先馳得點的地方。
釋昭慧提到,今日來拜會卓榮泰,不只是討論普發的政策意義,還是要回到人性基本價值看問題,期待這真的是最後一次普發,國家經不起這樣的耗損。
照片來源:行政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滿北檢稱「混淆視聽」 陳智菡提3質疑要求公開調查局北機站報告
市府持續加碼教育投資 邱臣遠:確保實現高虹安「新竹好學」願景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潘語綺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