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通過國防特別條例 加速建軍備戰提升嚇阻能力

(軍聞社記者王茗生臺北27日電)行政院會今日通過《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規劃自2026年至2033年投入新臺幣1.25兆元,國防部部長顧立雄上午出席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時指出,此次特別預算採購方式包含軍購、商購及自製,其中對美軍購是重要項目,已與美方完成初步協調,並獲得美國國防部安全合作局正式提供採購項目、報價及交易期程等資訊。
此次特別預算具備三大特色,包括「建構重層防衛體系打造臺灣之盾」、「引進高科技與AI加速擊殺鏈」、「厚植國防產業打造非紅供應鏈」,並透過特別條例強化七大目標,包含「空中重層攔截網」、「指管與決策輔助」、「多層次削弱」、「遠距精準打擊」、「強化作戰韌性」、「提升軍備量能」及「國防帶動經濟效益」,籌購項目涵蓋精準火砲、遠程精準打擊飛彈、防空及反彈道飛彈、無人載具與反制系統、作戰持續量能裝備及AI輔助指管系統等。
國防部戰規司長黃中將於記者會中說明,中共持續以灰色地帶侵擾、針對性軍演、駭客攻擊、無人機騷擾、公務船越界及遠海長航等行動,已使區域安全情勢日益嚴峻,壓縮國軍預警與反應時間,並透過「環臺軍演」逐步形塑包圍態勢,對臺灣及第一島鏈構成直接威脅,為因應威權勢力擴張所帶來的衝擊,美、日、韓、菲及澳紐等國皆已相繼提升國防預算,位處第一島鏈樞紐的臺灣,更需加速建軍備戰腳步,強化不對稱戰力以展現自我防衛決心。
顧部長表示,此次特別預算除強化戰力整建外,也將為國內產業帶來明顯效益,無論是軍購、商購或委製案,皆會在國內投入相關製造及營建工程等項目的採購與投資,並依據國家公共建設投資就業效果模型推估,可創造超過9萬個工作機會,整體產業附加價值,預期將超過新臺幣4,000億元。
經濟部何次長補充,政府正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機器狗、航太與船艦等五大產業能量,包括高教機、軍艦國造、F-16維修中心、無人載具產業、衛星產業鏈等均已逐步成形,國內業者成功切入國際供應鏈。
針對外界關注區域威脅情勢,顧部長指出,中共已具備封鎖臺灣周邊海域、隔絕外國勢力介入的能力,對我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影響。面對中共軍力快速擴張及其可能採取的犯臺行動,政府必須加速建構整體戰力,提升嚇阻與持久作戰能力。他強調,不論以「敵情威脅」或「軍事威脅」,唯有持續強化自我防衛決心與能力,才能有效因應區域情勢變化。
行政院長卓榮泰進一步表示,臺灣位處第一島鏈關鍵位置,面對中共威脅,更須展現自我防衛決心與能力,才能凝聚理念相近的國際伙伴;他表示,在全球安全情勢快速變動、各國紛紛強化國防之際,臺灣更應未雨綢繆,提升防衛韌性,持續捍衛臺海和平與國家整體安全。
此外,媒體關切海鯤軍艦上午執行第4次浮航測試,顧部長回應,此次浮航測試將針對主機與電力管理系統、IPMS、全艦水密等項目進行測試,視結果再規劃第5次浮航測試,若順利則進入潛航測試。
- 記者:國防部軍事新聞通訊社
- 更多政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