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中華民國2-2】堅持華文教育 志工教師揭:泰北孤軍後裔少老師少設備


【心繫中華民國2-2】堅持華文教育 志工教師揭:泰北孤軍後裔少老師少設備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泰北孤軍後裔關懷協會總務長丁惠群,今年9月才由泰北山區返台。自願到當地華文學校,免費當教師志工,努力克服包括生活、教材、通訊的匱乏,她堅持前行,只為了一份中華文化的傳承,只為了這群身在異域,仍心繫中華民國的孤軍後裔。丁惠群說,即使孤軍後裔曾被拍過電影,曾被紀錄成小說,甚至曾被寫成歌曲傳誦。但親自到了泰北地區,就會發現,孤軍後裔不是一部電影,也不是一本書,看到的不是文字描寫的戰爭,而是這些人們辛苦掙扎的真實生活。


丁惠群表示,再談到泰北孤軍的歷史,不是要重新沈溺在當時悲憤的情緒中,尤其吸取經驗後,兩岸的局勢,再發生戰爭絕對是不可取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值得歌頌的,因為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而這些心繫中華民國的孤軍後裔,仍在堅持華文教育的路途上,飽受磨難。



【心繫中華民國2-2】堅持華文教育 志工教師揭:泰北孤軍後裔少老師少設備


丁惠群以泰國清萊華校教師公會會長王紹章為例。她說,王紹章住在當地的小村落,父親就曾是華文學校校長,目前也已98歲了,但王父帶給他的影響很大。而王紹章也接手了當地華文學校校長,學校的書包上,就是一面中華民國的國旗。因為王父始終要求他,不能忘記自己是中華民國的人。


曾待在軍職系統30年的丁惠群,對國家的認同超有感,也對泰北孤軍後裔,心繫中華民國的心情而感動。退伍後,一是為了一份曾經的承諾,另外也是為了一份對中華民國的熱愛,與一份對中華文化傳承的堅持。讓她決定暫時放下台灣的家,遠赴泰北地區,免費當個華文學校臨時教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丁惠群說,目前所謂的泰北地區,不論是生活、師資等,還是比較匱乏的,但可能是習性或國情的關係,那裏的人們卻可以讓生活過得很色彩繽紛。但這也代表著,這是個很知足、很樂觀的族群。



【心繫中華民國2-2】堅持華文教育 志工教師揭:泰北孤軍後裔少老師少設備


丁惠群也笑著說,在台灣,隨時出門就有便利商店,但在泰北地區,離住家最近的一家超商,大概都在15、20公里之外,開車出門大概都要半個小時左右,才能到達超商。但當地有個特色,沿路都是雜貨店,類似台灣早期的農村,雜貨店就能買到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鹽巴、醬油等。到了那裏生活,會有彷彿重回台灣舊日時光的錯覺。


丁惠群也擔心由於世界環境的變化,泰北地區的華文教育,會逐漸流失。曾經在台灣當過教官的她,由於泰國當地的規定,不會泰文不能教授國小學生,她只能教導國中部。這也讓她察覺,逐漸在泰文環境長大的小孩,雖然也學華文,但已慢慢的不再像早期的孤軍二代、三代一樣,對中華民國有強烈的認同。有時,只是因為父母親的期許,不要忘記中華文化,才勉強學華文。


丁惠群說,現在學華文的孩子們的動機,已不再單純只是為了文化傳承,而是是為了將來,能有更好的謀生條件,例如隔壁的中國,對泰北的年輕一代來說,就是一個可以賺錢的廣大市場,學華文只是為了能有機會,到中國或到台灣發展而已。也許動機不同了,但那裏的孩子,仍是很拼命、很辛苦的學習華文。雖然生活、教育環境十分匱乏,所幸手機網絡時代,還能縮小他們對未來、對夢想的差距。



【心繫中華民國2-2】堅持華文教育 志工教師揭:泰北孤軍後裔少老師少設備


談起學習環境的辛苦。丁惠群表示,這些學生真的很辛苦,平常早上6點多出門,先到泰文學校讀書。到了下午4點放學,再趕回家換校服、書包,約下午5點半到華文學校上課,可能要到晚上9點多,才能放學再回到家。這樣的日子,經常日復一日,一個星期幾乎只休息一天。她笑著說,在台灣,如果學生在課堂打瞌睡,一定會被罰站,但面對這裏的學生,總會覺得心疼,總會捨不得打擾學生們難得的休息時光。


丁惠群也很憂心當地缺乏華文師資,去了半個學期的她發現,泰北地區約有100多個華文學校,幾乎每個村莊都有1間簡陋的學校,但幾乎都是各地村莊的孤軍後裔,自己籌錢設校的。而各校校長都是沒有薪水的,都是無給職,學校校務都是依靠校長本身的事業收入,或對外募款在維持。經營非常困難,尤其泰國官方只會補助書籍費用,至於師資的部分,都只能仰賴各校校長自行想方設法。



【心繫中華民國2-2】堅持華文教育 志工教師揭:泰北孤軍後裔少老師少設備


照片來源:中華民國泰北孤軍後裔關懷協會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黑狗刁水桶要打賞 新北動保處蒐證開罰沒入犬隻


【心繫中華民國2-1】泰北孤軍70年 吳斯懷助募款修繕1300餘座將士墳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