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邱師儀/所以台灣真的不在乎國防?

名家》邱師儀/所以台灣真的不在乎國防?
儘管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路線似乎已變成台灣的主流,但從美方的觀點來看,台灣離能夠精實武裝與妥善保護自己,還有一段路要走。圖為M41D戰車。(圖/軍聞社)

[NOWnews今日新聞] 賴清德上任總統,打破了台灣過去兩任國民黨、兩任民進黨總統、應該再回到國民黨總統的「類慣性」,讓台灣是否可能不循美國政黨輪替的模式,而是比較偏向日本自民黨長期執政的模式顯露出一些跡象。儘管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路線似乎已變成台灣的主流,但從美方的觀點來看,台灣離能夠精實武裝與妥善保護自己,還有一段路要走。

回顧過去蔡英文總統做得最好的非國防外交莫屬,尤其是對美關係,這也是很多國民黨人、不少知識藍也能認同的事。儘管如此,蔡總統當時還是受到許多華府政治人物與智庫的質疑,指出蔡政府對台灣的軍事改革不夠快、保衛台灣的決心不夠強、防範共軍入侵的準備不夠多。光是美方希望台灣的國防預算拉到GDP的3%這點,台灣政府已從2016年的3,596億元,很努力的拉到2023年的6,068億,也才勉強達到GDP的2.5%。更不用說川普要台灣把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10%,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不只是美方對於綠營把台灣武裝成刺蝟的力道不足常給予負評,就連藍白兩黨也常訕笑民進黨空賣「芒果干」要把年輕人送上戰場,卻缺乏精進台灣國防的實質作為。

而綠營要改造台灣國防,的確要面臨諸多困境,包括台灣年輕人對於回復徵兵制有抗拒、國防部各軍種有古老的堅持、美方對於台灣的軍購項目有意見、2027年共軍就會侵台的各種壓力。也就在外界不看好的情形下,台灣國軍默默在蛻變當中,而且努力也起了一些成效。最近國際評論開始有轉變,連比較接受中國崛起的左翼媒體也注意到了。《外交政策》最近刊出一篇文章,由軍事專家暨政治學者克羅尼格 (Matthew Kroenig)所寫,名為「台灣越來越認真看待自己的國防」(Taiwan Is Getting Serious About Self-Defense),該文先點出台灣國防過去的問題:

台灣國防過去的問題

1.在1990年代之前,由於蔣介石還想要反攻大陸,台灣軍方當時投入許多人力與資源,但在1990年代之後就鬆懈了。

2.台灣軍方對美軍購常讓美國國防部官員感到沮喪,因為常要求買華而不實又昂貴的武器系統,例如F-35戰機,但這些武器並不適合台灣所面臨的共軍威脅。要反制對岸的兩棲登陸或封鎖,需要的是不對稱戰力,例如反艦飛彈,而不是成為中國飛彈攻擊目標的大型物件。

3.西方國家重視軍隊的文人領導,但台灣的國防部卻常由保守僵化的軍官掌控。2013年馬英九曾任命一位文人為國防部長,名為楊念祖,但遭到軍中抵制,只撐了六天就下台。

4.有些台灣軍人認為習近平不會用核武對付台灣人,因為他們提到「大家都是中國人」。

5.蔡英文執政時為了避免觸怒中共選擇低調,雖然務實穩健,但也可能犧牲掉了軍事準備。

6.在野的國民黨對中共較具同情心,並受到中共積極的認知作戰與假訊息影響,不少台灣人誤以為民進黨與美國才是挑起兩岸緊張局勢的主因。

賴政府做對了什麼?

但在克羅尼格最近一次訪台後,事情開始有了轉變。他認為賴清德總統做了很多對的事情,尤其是很明確的將中國視為威脅。對應作為包括:宣布中國為「敵對外國勢力」;恢復軍事審判來法辦在海內外擔任中國間諜的台灣退役軍官;遣返讚揚中共攻台計畫的中國籍人士。更重要的是,賴任命了真正的文人國防部長—顧立雄,並推動積極的改革。包括把義務役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事實上是蔡英文拍板定案),並進行無腳本軍演。

另外,克羅尼格也說台灣過去常不切實際地想在灘頭阻止中國軍隊,但在顧立雄領導下,台灣軍方改採「消耗式防禦」,目的是消磨中國的入侵部隊、寸土不讓,並爭取美國等外部勢力介入的時間。這項戰略獲得了國防預算的支持:從六年前GDP的2%,提高到2025年的2.5%,賴還承諾將進一步提高至3%。

另外一項顯著的改變是台灣的軍購項目,雖然像是國造潛艦等部分軍購案仍受質疑,但大多資源已投注在反制共軍兩棲登陸所需的不對稱戰力,如反艦飛彈與防空導彈。克羅尼格指出,最近美國官員說台灣如今採購的裝備,已完全依照美方建議清單進行。又因為美國國防工業基礎薄弱,所以台灣遇到了包括連美軍自己都遇到的所訂購的武器無法如期交貨的問題。為了處理這個問題,副總統蕭美琴成立了一個仿照美國國防創新單位的辦公室,主導發展自製次世代武器,整合包括Geosat無人機製造商,與龍德造船等專門打造自殺式無人水面艦的廠商。

最重要的是台灣民眾的防衛韌性,克羅尼格看到在美台共同聯手下,讓台灣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台海戰事爆發時,中共會切斷海底電纜並隔絕能源輸入,尤其台灣對外依賴度超過95%。到時台灣人是否願意像烏克蘭人一般誓死奮戰,還是會就此投降、接受中共統治?所以這個新成立的防衛韌性委員會就非常重要,因為他是「全民皆兵」的概念,設定是組織與訓練150萬後備部隊,這些人幾乎都服過兵役。

非核家園恐難應付戰時用電

克羅尼格說台灣國軍的努力雖然已經開始見到成效,但是因為過去努力不足,因此起始基點很低,就算有顯著進步其實也還是不夠。例如台灣的能源自主,包括液化天然氣的法定儲備量僅能支撐封鎖下的八天。但是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勢必會超過八天,屆時將不得不配給用電。克羅尼格說民進黨政府應重新審視其非核家園政策,延長現有核電廠使用年限,並考慮引進新一代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這在筆者來看的確是目前綠營在能源轉型上的矛盾,想要環保與安全沒錯,但就算工業與民生用電撐的過去,戰時的儲備用電卻是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

結語

台灣人在歷史上因為深受筆試所制約,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有過臨時抱佛腳的經驗,也就是關鍵時刻才願意積極動起來。但「晚動總是比不動」好。民進黨政府從蔡總統到賴總統,至少在外交國防與對美關係上都在為馬英九政府甚至是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政府在「擦屁股」。沒錯,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是為兩岸帶來了表面的和平,但其侵蝕的是不把中共定位為敵人之下所導致的國防鬆懈。別忘了馬政府時的國軍從來沒有一天不對外宣稱在積極備戰,並且認定假想敵就是中共。但當時的兵役制度不是忙著在唱軍歌、踢正步、刺槍術,就是把沙包搬來搬去,搞單兵徒手基本教練。當過一年十個月義務役的筆者全部都經歷過!而親共的結果就是有一天當中共要吃掉你的時候,他可以輕而易舉這麼做,因為你幾乎沒準備。作為老百姓沒有人不想要和平,但要和平就是要很明確的認清中共是民主國家的敵人,並且武裝自己讓習近平侵台的成本不斷疊高,以達到有效嚇阻的效果才行。

●作者:邱師儀/東海政治系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吳崑玉/用罷免戰創造「人人有事做」公民社會投票模式


名家論壇》單厚之/提案最少、覆議最多的卓內閣


名家論壇》黎榮章/大數據分析 世壯運掌聲多還是罵聲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