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籠搖身變展台 文博會嘉義推六大文化基地

竹籠搖身變展台 文博會嘉義推六大文化基地

【創新聞記者陳光蘊/台北報導】2025年台灣文博會(Creative Expo Taiwan)將於8月2日至11日登場,在松山文創園區盛有個別具創意的展區。嘉義縣文化觀光局此次以「紋理.文旅」為策展主題,將文化部所獲選的六個具在地代表性的文化基地作為主角,展現嘉義縣在文化觀光、社區參與與文創產業推動上多年的深耕成果。本次展覽由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葉晉嘉教授與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賴岳興教授共同策展,透過將文化基地以抽象的文化符號、運用在空間設計與在地工藝合作,建構出一個兼具地方溫度與文化深度的展覽場域。


竹籠搖身變展台 文博會嘉義推六大文化基地
三區展區設計,融合空間與工藝,呈現地方特色。(圖/葉晉嘉提供)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副局長宗金蘋於開展時表示,為了凸顯文化源自於生活的本質,本次策展以「紋理之所」為核心概念,象徵文化脈絡的累積與地方生活的紋路,試圖引導觀眾從視覺、觸覺與情感感知中理解嘉義文化的多元面貌。展區空間配置分為靜態展區、文創展售區與互動體驗區三大區塊,透過層層轉折的展覽動線,讓參觀者彷彿穿梭於一座座有機生長的文化基地之中。


竹籠搖身變展台 文博會嘉義推六大文化基地
規劃六場體驗活動,由洲南鹽場的粗鹽體驗,不少小朋友搶著觸摸塑型。(圖/葉晉嘉提供)

參與此次展出的六個文化基地分別為大林慢城發展協會、交趾剪黏傳統工藝文化基地、阿里山達邦Mayasvi文化路徑基地、洲南鹽場、培桂堂林開泰診療所舊宅與優遊吧斯鄒族文化部落。策展人葉晉嘉與賴岳興經過討論與發想,認為要整合六個特色而不產生干擾。所以取消任何一張照片,以抽象的文化符號各自替代文化基地。例如大林以慢活精神表現小鎮生活美學,運用萬國老戲院的電影膠捲作為發想,建構出雙環的造型;交趾剪黏文化基地以廟宇剪粘工藝的材料瓷碗作為碗型符號的呈現;阿里山達邦則以男子集會所kuba的六角形屋頂為形狀,呈現Mayasvi祭典的文化符號;洲南鹽場則以鹽山意象進行設計;培桂堂則用醫書的意象設計出具有書卷外型的文化符號;優遊吧斯部落則藉由鄒族常見在編織上的菱形紋作為設計。主視覺再由六個不同的文化符號所共同組成的文化地圖呈現出嘉義縣的多元文化價值。


竹籠搖身變展台 文博會嘉義推六大文化基地
此展不僅串聯文化基地與在地觀光,更成為一場文化實驗行動。(圖/葉晉嘉提供)

策展人葉晉嘉教授表示,展區內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由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所製作的菜簍作為展台。傳統常見的竹製菜簍,需要選取台灣在地桂竹,加以炭火烤軟之後再造型,使得展區飄散著微微的炭火味,再透過光影的方式讓昔日市場中常見的菜簍產生了新的生命力,運用新舊的符號轉換象徵嘉義縣散發的文化生命力。此外,策展團隊更應用了觸覺的感受,規劃一區由洲南鹽場的粗鹽體驗,不少小朋友都搶著觸摸與用手做出愛心,近距離感受到海洋的味道。

展售區則更是呈現出嘉義縣多年來輔導文創產業的具體成果。所有展售商品皆來自嘉義縣文化創意產業輔導中心,自2019年以來所培育與陪伴的地方品牌,擔任文化創意產業總顧問的葉晉嘉教授表示,從設計輔導、品牌建立、商品開發至參展推廣,輔導中心也希望藉由2025台灣文博會的機會,協助地方文創團隊將文化內容轉化為可市場化的創意商品。


竹籠搖身變展台 文博會嘉義推六大文化基地
參觀民眾現場體驗鄒族風笛製作,感受傳統工藝之美。(圖/葉晉嘉提供)

展覽期間,主辦單位亦安排六場免費的文化體驗活動,導入地方職人現場教學與互動,包括堆鹽趣味競賽、鄒族風笛製作、馬賽克拼貼創作、防蚊包製作、彩繪培桂堂建築與親子洗愛玉等活動歡迎報名參加。期待這些體驗活動能促進觀展者更加認識文化。展區中的趕鳥器和風笛讓不少遊客驚呼連連,印象深刻。

透過本次策展,嘉義縣不僅展現文化基地推動在地觀光產業的連結,讓展覽更像是一場文化實驗行動。並促進各個文化基地將自身的文化DNA,透過策展連結到文化的展示窗口,嘉義縣政府誠摯邀請全國民眾於8月2日至11日蒞臨松山文創園區「紋理.文旅」展區,一同走進由嘉義縣多元文化紋理編織而成的故事,體驗文化多樣性與地方轉型的深厚力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