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深入評析】在台灣醫療地圖上,金門是一個矛盾的存在。這座因戰地歷史聞名的離島,卻長期承受醫療資源不足的現實。根據衛福部資料,金門每位醫師平均須照顧 1,579 位居民,遠高於臺北市 230 人的比例。對當地青少年的職涯啟蒙而言,「醫學」是一條既遙遠又艱難的道路。

然而,今年夏天由 台灣安進 與 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北醫楓林) 合作舉辦的「2025 金門縣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卻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希望。

這不只是營隊,而是一場跨越地域、教育、產業邊界的**「醫學教育實驗」。高中生透過縫合模擬、分子實驗、醫院參訪觸碰醫學場景,更透過藥廠學者的課程,理解生技產業如何推動疾病治療**。


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台灣安進承襲安進基金會「培育下一代科學家」使命,攜手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於金門舉辦「2025金門縣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引領離島學子啟航生醫未來。(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27)

離島的現實:資源不均,醫療人力外流

金門雖有護理學院,卻仍無醫學系。當地學生若想成為醫師或科學家,必須離鄉求學。

問題是:他們還會回來嗎?

返鄉意願往往受限於就業與發展空間,這也是離島醫療人力外流的根本原因。如何在青少年階段播下「返鄉的種子」,成了最關鍵課題。

因此,營隊特別安排 公費醫師的返鄉故事 與 金門醫院參訪,讓學生真切感受:「原來家鄉也需要我。」


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今年課程升級為「生醫職能初探工作坊」,透過「微型職場情境」與「實作探索」,連結產業實務,激發學子對醫學的興趣與職涯想像。(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27)

企業角色:安進的「社會責任」與「人才投資」

營隊另一核心是企業的深度參與。安進不只捐贈,而是派出 醫藥學術顧問授課,將藥物研發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完整鏈條帶入課程。

對高中生而言,這是知識啟蒙,更是**「產學交流的縮影」。他們第一次理解,生醫產業不是象牙塔,而是一個跨領域合作、攸關人類健康的全球網絡**。

從 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的角度,這是**「長期人才投資」:培育下一代科學家,就是為產業布局。當人才來自離島或偏鄉,更兼顧了縮小城鄉落差的社會責任**。


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學子赴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實地參訪,親身體驗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的操作與臨床應用。(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27)

教育轉化力:從知識到志向

一位連續三年參與的金門高中生說:
「第一次參加時很多聽不懂,但今年已能深入理解,也因此更嚮往未來投身醫學。」

這正是教育的力量:知識需要時間沉澱,但只要給予舞台,學生就能看見自我成長。

另一位返鄉擔任隊輔的北醫藥學系生直言:
「這不僅傳授知識,更帶來陪伴與成長。」
對他而言,這是回到家鄉、重新思考**「為何而學」的召喚**。


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透過石膏實作體驗,學子動手完成作品,從生活案例理解醫學原理,感受醫療與日常的緊密連結。(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27)

康健觀點:一場「社會實驗」

這樣的醫學營隊,其實是一場**「社會實驗」**:

  • 教育意義:在資源最稀缺的地方,提供最高專業的啟蒙。
  • 醫療意義:在人力最短缺的地方,培養最可能返鄉的新力量。
  • 企業意義:在 ESG 浪潮下,將「人才培育」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

這樣的模式值得複製與擴散──不只金門,花東、澎湖、馬祖甚至其他偏鄉,都同樣需要。


讓離島點燃生醫夢想 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林在金門的教育實驗
▲縫合實驗課程中,學子專注學習醫療縫合技巧,體驗臨床訓練的嚴謹與專業。(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攝2025.08.27)

把種子種在最需要的地方

醫療人力短缺,不是靠單一政策就能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但這場由北醫楓林與安進共同推動的營隊,至少點亮了一個方向:
把教育的種子種在最需要的地方。

或許短期內不會結果,但十年後,當某位今天的高中生成為醫師、藥師或研究員,再回到金門服務,那將是教育最深遠的回饋。

正如安進總經理韋立格所言:
「培育下一代科學家,就是為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鋪路。」而這未來,必須從金門、從偏鄉、從一場營隊開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