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淋巴水腫後遺症,挑戰正開始!肌力強化、關節活動訓練不可少
根據統計,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但很多人不知道,術後的後遺症才是真正折磨人的開始,像是淋巴水腫、手臂腫脹、肩膀卡卡,連梳個頭髮、穿衣服、炒菜都成了挑戰,這些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事,對乳癌術後的病友來說,卻是一場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考驗。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日前成功幫助1位67歲的廖阿姨,十多年前因胸部疼痛就醫檢查發現早期乳癌,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後,出現手部腫脹等不適症狀,經復健科團隊詳細評估後,為她量身打造一套個別化復健計畫,結合關節活動訓練、肌力強化、淋巴引流、電刺激與心肺耐力訓練,改善乳癌術後十多年來的手臂腫脹痠痛、關節活動受限及無力感症狀,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如今活力四射,經常與朋友聚餐遊玩,展現癌症術後復健對重建日常的重要價值。
乳癌手術後復健不可少
豐原醫院復健科治療師許家禎指出,乳癌術後復健應依循國際臨床指引進行,如個案廖阿姨進行以下復健訓練:
關節活動訓練:像是伸懶腰或抬手拿高物的動作,幫助肩膀變得靈活,不再僵硬。
肌力強化訓練:讓手臂恢復力量,日常提菜、拿鍋子、換衣服都能自己來。
淋巴引流與壓力衣穿戴:減少水腫不適;電刺激止痛:透過溫和電流,舒緩深層肌肉疼痛與緊繃,改善神經不適。
心肺耐力訓練:增加體力和走路耐力,讓病友不再一走就喘,一爬樓梯就累。
廖阿姨經數月密集復健治療,不適度明顯改善,握力恢復,原本腫脹的上肢也消腫了,重新找回自己的春天。
乳癌術後淋巴水腫後遺症,挑戰正開始!肌力強化、關節活動訓練不可少。(圖片提供/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許家禎治療師建議,癌症復健患者復健頻率一周3-5天,一天1小時,並鼓勵患者於手術前就啟動復健,先將肌耐力提升,術後接續配合治療師為個案的規劃,於手術中、後各階段不同療法,協助病友贏在起跑點。許家禎治療師提醒,癌症復健是整體療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專業復健團隊量身設計的個案計畫,不僅能恢復身體機能,更能讓病友重拾生活主導權與自信。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腰痛揪凶手,恐隱藏在薦髂關節!林杏青醫師:薦髂關節自我保養3動作
維生素D缺乏恐誘發「非典型憂鬱」!尤冠棠醫師:4大類族群應補充維生素D3
香港腳與灰指甲如「難兄難弟」!賴睿昕中醫師:夏天防「黴」,4要訣遠離香港腳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968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 記者: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