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手部衛生日,北市衛生局呼籲落實洗手以保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9年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Save Lives:Clean Your Hands)」活動,將每年5月5日訂為世界手部衛生日。2025年更以「It might be gloves. It's always hand hygiene.(即使佩戴手套,仍應落實手部衛生)」為活動標語,指出多數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皆可透過在「正確時機」落實手部衛生來預防,並期待能提高大眾對於手套的正確使用以及採取手部衛生措施必要性的認識。

為響應世界手部衛生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邀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及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一同舉辦手部衛生記者會,現場示範正確洗手步驟,並透過洗手螢光劑檢測及拍照互動,強化正確洗手觀念。北市衛生局表示,正確洗手不僅能有效預防腸病毒、流感或新冠肺炎等多種傳染病,更是醫療照護中最基本且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鼓勵民眾一起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醫務秘書黃建賢醫師強調,手部衛生的重要性在新冠疫情期間得到驗證,因勤洗手減少了呼吸道和腸胃道的感染,使疫情期間新冠和其他傳染病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在疫情後,因為手部衛生的鬆懈,導致流感、諾羅、腸病毒、沙門氏菌等感染大幅增加。

北市衛生局指出,醫療人員佩戴手套作為個人防護裝備,除可保護人員免受體液暴露之風險,亦能夠避免手部碰觸體液時可能發生的微生物感染。但手套的完整性可能受到產品品質、撕裂或是活動影響,因此戴手套前、後仍需掌握洗手五時機:1.接觸病人前 2.執行清潔或無菌技術前 3.暴觸病人血液或體液風險後 4.接觸病人後 5.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

北市衛生局提醒,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洗手五時機,建議在1.吃東西前 2.上廁所後 3.咳嗽或擤鼻涕後 4.接觸孩童前 5.返家後清潔手部,先用清水沾濕雙手,再使用肥皂或洗手乳進行洗手七步驟「內、外、夾、弓、大、立、完」(內:搓手心、外:搓手背、夾:搓指縫、弓:搓指背、大:搓大拇指和虎口、立:搓指尖、完:沖乾淨並擦乾),就能降低遭受病原侵襲的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