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初入職場挑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對許多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這本該是充滿期待與機會的時刻,卻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不安感。特別是在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少人感覺到,還沒真正開始職涯,一些傳統的入門職位就已經逐漸消失。


以金融業為例,許多應屆畢業生原本仰賴在大學社團或學生組織中累積的領導經驗,在求職面試中成為亮點。然而,近幾年的招聘環境卻悄悄改變。過去申請實習或入門職位的流程相對單純,只需投遞履歷、說明自身優勢即可。但到了大四,許多人發現機會變少了,面試官甚至只關注「過去的實習經驗」,彷彿沒有相關經歷就無法踏進門檻,陷入「沒有經驗就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就累積不了經驗」的矛盾。


如今,AI也成了面試中的新話題 不僅有人力資源部門會詢問你如何運用AI提升效率,甚至有的公司乾脆讓AI直接主持面試。這讓初入職場的新鮮人必須同時面對「人類競爭者」與「AI競爭者」。


AI正在改變入門職位的樣貌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Thomas A. Kochan指出,金融與會計工作是AI擴張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因為許多入門職位的任務 整理報表、建立試算表、轉錄資料 AI都能快速完成。


然而,這並不代表年輕人毫無優勢。Kochan認為,有價值的新人分析師在於能運用專業判斷力去檢核AI的輸出,糾正錯誤,並掌握細微的差異。換句話說,AI可以成為輔助工具,但人類的判斷與洞察力依然不可取代。


Glassdoor經濟研究團隊的Chris Martin補充,目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市場確實競爭更激烈。2025年6月,美國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為4.8%,高於全體勞工的4.0%。同年7月,全美僅新增7.3萬個就業機會,而且全部來自醫療保健產業。與此同時,接近98.5萬名美國人正在尋找第一份工作,高於前一年同期的64.8萬人。


此外,在經濟放緩時,企業更傾向聘用有經驗的員工,而非需要時間培訓的新鮮人。這種「用少人、做更多事」的趨勢,加上AI能取代部分初階任務,使得入門職位的價值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初入職場挑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AI讓求職變得更擁擠


AI不只在工作中影響新人,也改變了求職流程。根據Career Group Companies 2025年的調查,62%的求職者使用AI撰寫求職信、履歷或作品範例。雖然這讓人能更快速投遞大量職缺,但也製造了大量「同質化」申請,讓招聘單位的篩選過程變得更慢、更困難。


Martin指出,AI的威脅其實被誇大了,很多入門職位仍需要人類,AI更多是輔助,而非完全取代。但面試時談到AI的使用經驗,正是展現批判性思維的好機會。


如何在AI時代脫穎而出


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被看見,首先要能清楚說明你了解AI的工具,知道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也能指出AI的盲點與限制。這不僅展現了你適應新科技的能力,也凸顯了人類智慧在判斷與決策上的優勢。


你也可以主動與職場中已有3到5年經驗的人交流,觀察他們如何善用AI,以及哪些情況下AI反而幫不上忙。同時,申請工作時要有策略,不必盲目投遞所有職缺,而是針對那些需要高度人類專業、且AI只能輔助而無法取代的角色。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Susan Athey建議,選擇那些能讓人類專業因AI而「加值」的產業,而不是被AI完全取代的領域。例如生技製藥、電動車、電子商務等產業,不僅成長快速、利潤高,也更願意接納新進人員。


把AI當成助力,而非阻力


對金融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來說,目前失業率約3.7%,比其他科系稍低,但跨領域發展仍是值得考慮的策略。在面試中,除了展現你對AI的靈活運用,也要明確傳達你能提供AI無法複製的價值——例如人際互動、情境判斷、創意思維等。


雖然眼下的就業市場充滿挑戰,但請記得,你依然年輕、有潛力,而且願意學習。或許現在的求職過程讓你覺得像是把履歷投進「黑箱」中,但終有一天,你的申請會落在合適的地方。十年後,你很可能會像今天的前輩一樣,把這段艱難的經歷,轉化成鼓勵下一代新人的故事。


資料來源:https://www.marketwatch.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