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山難「8歲童報案倖存」 內行質疑1制度失靈:怎會3天沒動靜

南投山難「8歲童報案倖存」 內行質疑1制度失靈:怎會3天沒動靜
南投知名登山路線「可樂可樂安山」16日發生山難。(圖/翻攝自臉書社團「靠北登山大小事」)

[周刊王CTWANT] 南投知名登山路線「可樂可樂安山」16日發生山難,造成2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不幸罹難。一名8歲男童在營地中以阿公的手機報案,最後獲救脫困,但其70歲陳姓阿公與63歲詹姓女山友仍命喪山中。對此,有山友質疑本案詭異之處在於報警的是小孩隊員,「留守人制度失靈是事故近因」。

該名山友在臉書社團「靠北登山大小事」發文表示,該名男童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幼的山難當事人,而男童之所以能在危急時刻報警,顯示其平時登山教育訓練充足,但也反映出整體行程規劃、颱風風險評估與後勤聯繫出現重大疏漏。

山友指出,早在8月8日「楊柳」颱風生成後,各國氣象單位即預測其將直撲台灣,最晚13日可能登陸。路線所在的南三段距離颱風路徑僅約40公里,幾乎必定會受暴風圈籠罩,然而該隊伍仍持續前行,「8日至17日的南三段,位置離X軸不到40公里,也就是說不管颱風路徑偏北或南,出發當天就可以篤定會被暴風圈掃過。不用賭了,一定躲不過。只要對颱風動線及山路地理位置有清楚概念,事前就可以算出來,不需要事後諸葛」。

文章進一步分析,山難往往是「錯誤疊加」的結果。依照當時行程,8月11日仍有機會於內嶺爾三岔路折返撤退,趕回林道工寮躲避風雨。但隊伍繼續挺進暴露於強風豪雨的高山草坡,帳篷無法抵禦惡劣天候,導致最終失溫,這與去年南二段3名山友罹難的原因如出一轍,「兩案的差異在於南二通訊受阻,三人與留守人斷聯,但本案詭異之處在於為什麼報警的是小孩隊員?」

山友也質疑「留守人制度」,依規定隊伍若遇到颱風天氣,留守人應即時掌握動態並通知撤退,「山難事故通常都是一連串錯誤疊加而來,這時可以看出留守人制度的重要性了。經過三天後,氣象資訊更新,已經能夠更確定颱風動線南移,不再是擦邊球了,這也意味著更危險,因為隊伍離眼牆更近,風雨越大,留守人得通知隊伍並要求撤退,等警察機關通知太晚了。」

但本案卻由8歲童在16日報案,代表在颱風登陸後的數天,留守人未能即時通報或啟動救援,疑似形同失靈,「留守人如果在颱風登陸後無法得知隊伍訊息,或者知道隊伍在颱風登陸前沒有撤退到安全的地方,都應該通報,怎麼會三天都沒動靜,難道根本沒有留守人?留守人制度失靈是事故近因。」

該名網友最後呼籲,登山教育除了強調體能與技術,更應教導「撤退的智慧」。許多人將「堅持到底」視為美德,卻忽略「適時放棄」才是避免憾事的關鍵,「先確保可以解決困難的問題,設定明確的停損點,堅持才有意義。懂得何時該『放棄』,比盲目『堅持』更重要。沒經過這些推敲和深思熟慮,只是持續堅持,就會掉入人生騙局。」山友認為,阿公的犧牲或許給孫子上了一堂殘酷的生死課,「這位阿公最後付出生命代價,告訴孫子登山教育裡的生死學,我不知道他懂不懂,那你學會了嗎?」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