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鄉淹水主因曝!水利署長:洪水流量超標4倍

[周刊王CTWANT] 強颱樺加沙帶來劇烈豪雨,重創花蓮馬太鞍溪流域,導致堰塞湖溢流與橋樑斷裂,洪水挾帶大量泥砂如洩洪般傾瀉而下,最終灌入光復市區,釀逾百人死傷及失蹤的嚴重災情。對此,水利署長林元鵬今(24日)上午前往現場視察時表示,此次洪水流量遠超過設計標準,達到「4倍以上」,是造成災情的主要原因。
綜合《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報導,林元鵬指出,馬太鞍溪右岸約3百公尺的堤防出現破損,加上橋樑倒塌造成「阻水效應」,導致洪水進一步漫入市區。他強調,並非單純因「開口堤」設計問題,因為其高度與一般堤防相同,真正的致災主因是暴漲洪水夾帶大量砂石,衝擊力道遠超預期。
颱風前,相關單位已布設太空包、加深河道與加固護坡,但仍無法抵擋超過設計4倍的洪水。林元鵬坦言,此次災情暴露出防洪設施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性,未來將重新檢討防洪設計並加強易受影響河段的防護。
據了解,馬太鞍溪堰塞湖於昨日下午2時40分開始溢流,原本預估約70分鐘才會抵達下游,卻僅34分鐘便沖抵,並摧毀馬太鞍溪橋。洪水來得又快又急,有民眾透過空拍畫面發現南岸出現兩個大缺口,洪水持續往南及往東傾瀉,最終灌進光復市區,導致建物、車輛遭洪水淹沒。
光復鄉民憤怒指出,光復1號與2號堤防中間的2處大缺口,剛好有2家砂石場,即便事前已放置水泥鼎塊、太空包等防災物資,仍無法抵擋洪水,結果大量泥水從此處湧入市區。
對此,九河分署副分署長陳世峰澄清,砂石場與堤防缺口無關,只是工廠位置恰好在附近,缺口原本是為因應東部特殊水文環境而設置的預洪設計,事發前已封堵,但溢流規模高達設計標準近4倍,才造成潰堤。他指出,此次災害純屬天災,未來若要重建堤防,將透過地方說明會與居民及環保團體進一步溝通。
除了洪水本身,現場的災防應變也引起批評。許多災民反映,大水湧入市區時,沒有任何廣播告警系統與交通疏導,許多準備駕車逃離的人因道路壅塞被迫棄車,陷入險境。
有民眾形容現場如同「迷宮裡的螞蟻」,混亂中只能將車輛暫停在較高處,但最後仍被洪水吞沒。有受困的林姓災民表示,自己並非當地人,只是路過卻遭遇大水,眼睜睜看著車輛泡水報廢,損失慘重;另1位陳姓災民則指出,車輛在水退後竟被沖到不見,期盼政府能提供補助協助度過難關。
交通部長陳世凱今也前往當地勘災,他強調,此次災害並非未預警。內政部與農業部早在7月就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提出警示,昨日清晨6點更已通知有溢流風險,交通部隨即於上午10點封閉馬太鞍溪橋,才避免了橋梁使用中的傷亡意外。他強調,預警措施並未延誤,所幸提早封橋才能確保安全。
陳世凱指出,目前花蓮天氣仍不穩定,溪流狀況仍須觀察,待氣候穩定後將盡快興建便橋。他親自從北側至南側耗費2小時,深知便橋對居民的重要性。同時,台鐵已於今上午全面恢復通車,從花蓮到光復僅需30、40分鐘,並已加開班次,提供救援團隊免票搭乘,確保物資與人力能快速進入災區。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