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展現臺灣創新實力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AI科技瀑布」震撼登場
▲紡織所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以AI科技研發可識別二手衣物材質的「混紡纖維多光譜影像AI識別技術」,識別率達 95%,今年曾在臺北信義區新光三越A9供民眾體驗。(圖/工研院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將於10月16-18日在政府部會共同舉辦的「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匯聚旗下逾12個法人與產業,於創新經濟館曝光65項創新科技,涵蓋AI應用在百工百業成果。現場最吸睛首推3米高科技瀑布,以工研院「數位雙生巨量裝置展演技術」,同時驅動顯示器與機械手臂,為大型展會與藝文活動帶來全新互動顯示展演模式。另有以AI識別二手衣物材質的「混紡纖維多光譜影像AI識別技術」,為織品找到永續循環商業模式。今年還展出多項生醫成果,如全球首款NTSR1標靶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藥物,可望為頭頸癌患者帶來新福音,歡迎民眾至創新經濟館,體會以AI科技點亮從智慧製造、淨零永續到健康臺灣領域的創新實力。
▲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紡織所研發可識別二手衣物材質的「混紡纖維多光譜影像AI識別技術」,為織品找到永續循環商業模式。(圖/工研院提供)
今年創新經濟館以「AI 生態系 串流百工百業」為核心,展示「半導體」、「智慧機械」、「次世代通訊」、「精準健康」、「能源轉型」五大子題,彰顯臺灣創新實力與產業動能。其中,紡織品在回收過程中,傳統人工目視辨識不僅疲勞度高、誤差大,也無法對多重組成布料做比例性區分,導致誤分類、低純度再利用與高報廢率。紡織所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研發混紡纖維多光譜影像AI識別技術,整合近紅外線光譜、仿生光學模組以及AI多材質辨識演算法,識別率達 95%,曾於臺北新光三越信義A9區提供民眾親自操作。
在精準健康領域亦有許多生醫創新研發成果,頭頸癌國內每年新增病例約8千人,亞洲發生率顯著偏高。2021年全球頭頸癌藥物市場規模約為20.9億美元,預估至2026年將成長至43.3億美元,年均成長15.7%。目前頭頸癌仍以手術、放療與化療為主,療效有限且常伴隨嚴重副作用。生技中心和國衛院研發治療頭頸癌新利器「NTSR1-ADC」,具高度均質性與內吞效率,可精準鎖定癌細胞,提高藥物投遞效率,同時降低對正常細胞的非特異性毒性,提升整體治療安全性與效果。在動物實驗中確認具顯著抑制腫瘤生長效果,於非人靈長類進行毒理預試驗結果,亦無顯著毒性反應。目前全球尚無以NTSR1為靶點的ADC藥物問世,未來若能上市,將成為全球首款以NTSR1為標靶的ADC藥物,搶占全球市場,提升臺灣ADC自主開發能量。
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在10月16-18日蒞臨臺北市貿展覽館一館創新經濟館體驗參觀,參與豐富互動活動與社群好禮,或至「解密科技寶藏」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ttitri ),掌握最夯創新科技資訊。
- 記者:焦點時報-新竹 記者羅大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