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輔具的旅程 看見慈濟東大園區以願力連結愛與再生
【記者陳惠玲專文】
10月9日,中午過後,表妹濟蔚為了擔任志工,先行探訪公車路線,邀我一同參觀慈濟台中東大園區。園區佔地五公頃,由兩位志工師姊接力導覽,行程約七十五分鐘,從靜思堂內外的環保三合院巧藝坊、輔具平台據點、清理消毒站,到園區的菜園、果園與迷你綠色隧道,景觀層次豐富、處處可見用心。
在這趟導覽中,其中三位環保志工的身影令我印象深刻,他們默默投入的精神令人動容,更讓我生出一股莫名的慚愧與敬意。

輔具平台據點:以願力成就悲心
「台中環保輔具平台東大靜思堂據點」於2023年10月正式啟動,提供二手輔具及生活必需品的志工服務。短短將近兩年間,服務需求量倍增,從每月約三百多件申請,增加至目前超過六百件。
據點志工組長李冠慧指出,服務對象以弱勢家庭為主,但即便非低收入戶,只要家中發生變故、有急需,志工也會伸出援手。服務內容包括:
醫療輔具與設備:以輪椅、病床需求最多,另提供氧氣筒、便椅、拐杖及術後護具(如氣墊鞋、支架等)。
日常消耗品:提供尿布、護理墊等生活必需品。慈濟照顧戶每月最多可申請兩次,每次可領六包耗材,如成人紙尿褲、看護墊、小尿片各兩包。對於重症臥床者,亦可提供抽痰管等醫材。
高價器材援助:部分護具價格高達六、七千元,醫師若轉介需求者來此尋找二手輔具,只要有適用者,即可免費領取。


李冠慧強調,所有回收輔具皆經嚴格清洗、消毒、維修與檢測,確保安全無虞。志工細心檢查每一顆螺絲,使二手輔具宛如新生。
她也提醒,雖服務站可協助運送大型輔具,但仍鼓勵申請者親臨挑選,避免誤解二手物為全新而拒用,造成資源浪費。
願力化行動:志工的堅持與奇蹟
談起據點創建的過程,李冠慧坦言:「這項工作極其耗時費力,卻充滿不可思議的力量。」她不僅負責行政規劃,人手不足時也親自開貨車運送輔具。
她說,輔具平台不同於一般環保站的回收變賣,而是一場「無限循環」:從回收、清潔、維修、再利用到重新出借,每一步都考驗毅力與專注。由於工作繁重,志工流動率高,甚至有人在運送、維修時受傷,但堅信「只要懷抱願力,就能安住於挑戰中。」

在據點靠窗的牆上,懸掛著一幅書法:「以大願力,圓大悲心」。下方以小楷題句:「慈心扶病苦,濟世送輔具,悲懷一念深,願力化春雨。」書法下方,靜靜供奉著一尊純白細緻的地藏王菩薩像,莊嚴而柔和,映襯出整個空間的清淨與慈悲氛圍。
李冠慧說,她以地藏王菩薩為榜樣,學習其「安住願力」,在困境中不退轉。自民國95年起投身慈濟志業,歷經人文教育與大愛媽媽服務,直到承擔輔具平台後,才真正體會「願力」的力量。
她分享兩段令人奇妙的經歷:
其一,據點成立期間人力匱乏也遇到許多阻礙,她心念「若能供奉地藏菩薩該有多好」,數日後鄰近警察局竟有位警官抱著地藏菩薩像前來供奉。
其二,最近,一名素未謀面的善心人士走入據點,見到聖像後表示自己是「菩薩派來護持的」,並主動捐贈所需物資。幾日內,他便送來清潔用品、維修工具與營養品。
李冠慧說「我沒有開口求助,但老天總會派人來幫忙。」並笑說,「有時尿布快用完,隔週就有人送來,真的像被看見一樣。」

志工群像:願力讓輔具重生,也讓人心柔軟
目前東大據點志工團隊已有百餘人。李冠慧說,許多志工原是申領者家屬,因親身體會照護辛勞而轉為投入志願服務,形成最真誠的回饋循環。
志工陳進順住在大雅區,46歲從機械公司退休後投入該據點志工服務一年半時間。他說:「每張回收的病床、每件輔具都有感人的故事,直到幫助的個案圓滿,這些輔具才算完成使命。」
他印象最深的是協助一位60多歲母親照顧30多歲全癱兒子的個案,那天搬運病床時,床墊已被尿液浸透,狹窄樓梯、尿液如水滴般不斷地滴著,志工們花費兩小時多才完成任務。「當下我只是想著先洗手;服務過程中也看見資深志工以堅定的精神,持續幫助一戶戶需要幫助的患者家庭,為此也激勵自己抱持這樣的服務精神。」陳進順說,目前周一至周六每天都投入服務,早上在環保站出車、下午回輔具站維修,「把它當志業在做,歡喜心面對一切。」

另一位志工春霞退休後,每週固定兩天投入輔具維修。她說,最費時的是處理鏽蝕部位,運送與安裝則考驗體力,但「大家早已培養出無需言語的默契」,即使滿身大汗,也充滿喜悅。
結語:在東大園區,輔具不只是物件的再生,更是願力的延續。
從李冠慧的發願、陳進順的堅持,到春霞的恆心,他們以行動實踐證嚴上人「為眾生而做」的教導。
這片綠地不僅修復了輔具,也修復了人心。
願力,是他們最堅固的工具;慈悲,則是他們共同耕耘的風景。
申請或提供環保輔具,請洽慈濟東大靜思堂(04)2461-9497 轉 106,或上慈濟環保輔具平台申請。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編輯中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