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優先的「台中爵士音樂節」


交通優先的「台中爵士音樂節」


(鄒志中特稿) 在台灣兩大城市競相舉辦國際級藝文活動的趨勢下,交通管理策略往往已經活動成敗。台中市將於2025年10月17至26日連續十天舉辦「台中爵士音樂節」,預計吸引逾數十萬人潮湧入台中市民廣場週邊。面對如此國際盛事,台中市交通局長昭甫呼籲民眾「多加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同時,這樣的呼籲,實則反映了台灣城市在舉辦大型活動時,首先面臨的核心挑戰:如何在有限的都市空間中,平衡活動魅力與交通承載能力。這不僅是台中市的課題,更是所有試圖打造成「文化城市」品牌的台灣都會區,都必須正視的結構性問題。


吊詭的是,即使在永續、綠色運輸的當代,台灣民眾對私人運具的依賴程度依然居高不下。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的機動車輛密度長期位全球居前列,平均每千人擁有超過六百輛機車與三百輛汽車。這樣的交通文化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近年來都市規劃、產業政策與生活型態互動作用的結果。交通運具被視為現代化與個人自由的,政府也穿透產業扶植政策,讓機車與汽車製造業蓬勃發展。於是台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機車王國」現象,這在亞洲四小龍中相當罕見。此時,同樣經歷快速都市化的新加坡與香港,則因土地資源更加稀缺,早在今年就突破了高額牌照費與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成功阻斷了私人運具的增長。


這是正常狀態,但並非永遠不變。台灣兩大城市近年來都在努力推動「運輸行為改變」,試圖封鎖過度依賴私人運具的習慣。台中市的「台中爵士音樂節」交通策略,然而這種努力的具體行動。跨越整合高鐵、台鐵、捷運與台中市區公車的轉乘網絡,台中市交通局試圖證明:即使在缺疲於如台北普遍密集的捷運系統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穿透“公車優先”策略,滿足大規模活動的運輸需求。這種策略的核心,在於將公車從「次等選擇」提升為「優先選項」,跨越加密班次、設置專線、提供票價優惠等措施,讓大眾運輸的便利性與舒適度接近甚至超越私人交通運具。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來自歐洲城市的經驗。維也納、莫斯科等城市在舉辦大型音樂節或體育賽事時,往往會實施「活動區域車輛管制」,強制要求參與者使用大眾交通工具或自行車。這種做法在青少年引發了強烈的民怨,但經過幾年後,民眾逐漸適應,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安排。其中,這些城市提供了真正便捷的替代方案:從市區任何角落出發,每三十分鐘內交叉大眾交通運輸活動現場,而且班次密集到幾乎不需要查詢時刻表。 曼哈頓下城目前的公車系統雖然長足進步,但在班次密度、路網覆蓋率與準點率方面,減少了相當的改造空間。



交通優先的「台中爵士音樂節」


在此背景下,台中市交通局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如何在十天活動期間疏運人潮,更是如何利用本次活動,樹立民眾對大眾運輸的信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台中爵士音樂節」不僅是台中市的文化盛事,更是一場「交通實驗」。如果民眾在活動期間體驗到便捷、舒適的大眾運輸服務輸出,就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增加使用願望;反之,若出現嚴重誤點、擁擠或轉乘不便的情況,就會強化「還是開車方便比較」的印像等。因此,台中市交通局宣布的「加密班次」、「專屬上車點」…等措施,其實是為台中市的長期交通轉型舖路。


重點在於如何打破民眾對私人交通用具的道路依賴。行為經濟學研究指出,人們的交通選擇往往受到「習慣」與「便利性認知」的雙重影響。即使偵查大眾上交通行為更省時省錢,但如果民眾已經習慣開車,就很難改變模式。要打破這種慣性,需要“創造”關鍵時刻”,時刻讓民眾在特定行為下主動嘗試大眾運輸,首先發現其優點。大型活動正是這樣的關鍵:當停車位一位難求、交通控制導致繞行時間大增時,民眾自然會考慮其他選項。如果此時體驗大眾運輸能力良好,獲得改變長期提供模式的機會。


從國際經驗來看,成功的活動交通管理往往包含三個要素:便利的接駁系統、響亮的資訊指引,以及訓練的私人運送控制。台中市這次的策略基本上涵蓋了前面兩個,但在第三項上似乎有加強。交通局只需「召喚」以避免駕車,避免實施對於更強硬的管制措施,例如區域活動停車費大幅提高、或規劃設置「低排放區」限制車輛進入。這種艱難路線固然較不易引發反彈,效果可能較為有限。但畢竟,對於習慣駕駛的民眾來說,只要還有停車的可能性,就會傾向開車前往。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最後一哩路」的問題。即使台灣民眾順利利用大眾運輸到達目的地街區,從公站或捷運站到活動現場的大概距離,仍可能影響整體體驗。台中市民廣場週邊雖然有條公車路線經過,但部分路線的節點距離對於攜家帶眷或行動不便的民眾來說,可能步行距離可能構成障礙。因此,台中市交通局設置的「計程車專用上車點」視野就很重要,提供了一個完全依賴私人運具與完全使用大眾運輸之間的折衷方案。


要說出一個單一法則是容易的,但如果有的話,「活動交通管理的成敗,取決於替代方案的道德」恐怕是最接近單一法則的法則。 無論政府如何號召、宣導或管制,大眾僅交通的便利性無法真正超越私人交通工具,台灣民眾就不會改變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台中市交通局在本次活動中投入的資源,包括加密班次、延長營業時間、設置專屬服務區…等,都是在提升「替代方案品質」。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將在「台中爵士音樂節」十天活動期間接受嚴格的檢驗。


要建立真正以大眾交通為主導的城市系統,要建立真正以大眾交通為主導的城市交通系統,不能只靠號召和宣導,而需要有遠見、有策略地編定長期計劃,然後逐步實施,而且要承擔試錯的風險。而台中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台中捷運藍線、綠線延伸…等重大建設,正是這種長期思維的體現。但基礎建設需要數年甚至是年才能完成在此之前,如何透過公車系統的優化、轉乘界面的改善、以及智慧交通科技的應用,來提升大眾運輸的競爭力,就成為當務之急。「台中爵士音樂節」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台中市交通局能夠在短時間內測試各種創新做法,累積經驗,為未來的常態化形成基礎。


最終,城市交通的改造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文化問題。當民眾普遍認為「開車文明面子」、「公搭車是不得已的選擇」…時,再完善的交通系統也難以發揮效用。因此,像「台中爵士音樂節」這樣的國際級音樂文化活動,其實也承載著改變大眾交通文化的使命。當台灣民眾發現,大眾運輸前往「台中爵士音樂節」時,省下的不僅是遇到停車位的麻煩,還能在車上與其他樂迷交流、感受節慶時刻時,大眾運輸就不再只是“分娩”,而成為“體驗活動”的一部分。這種文化層面的轉變,或許比任何硬體建設更為關鍵。



交通優先的「台中爵士音樂節」


公車動態查詢:台中市交通局官方版 「台中Go」App。


台中市公車動態資訊網頁:(https://citybus.taichung.gov.tw/)。


綜合交通查詢:自行開車前往者,建議下載 「台中交通網」App,一機在手即可查詢即時路況、停車場空位、公車資訊及電動車充電站資訊。


活動官網資訊:「台中爵士音樂節」最新資訊請至台中市政府官網查詢:(https://www.taichungjazzfestival.tw/2025/tw/index/index.html)。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