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茶渣與檳榔梗屑開發菇類培養基質 暨大附中學子打造農業廢棄物循環新模式

【焦點時報/記者張彥勳埔里報導】暨大附中師生作品「以茶渣與檳榔梗屑之混合物為主原料之菇類培養基質,其製法及於菇類栽培之應用」參賽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上獲得微星科技特別獎、銀牌以及未來創星獎三大獎項的肯定。此作品由駱奕帆老師、吳俊誼老師指導廖訓章、蔡依庭、黃竑雅、陳怡潔、蔡孟妍所研發,其靈感來自手搖飲料是台灣獨特的飲食文化,帶動茶產業蓬勃發展,然而茶渣所形成的大量農業廢棄物,也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議題。南投作為知名紅茶產地,每年產生的紅茶渣數量可觀,如何將其有效再利用,是地方產業正面臨的重要課題。

研發團隊以「紅茶渣」作為主要原料進行菇類培養基質開發。第一階段實驗結果顯示,與綠茶及烏龍茶相比,紅茶渣在菇蕈走菌速度與生長狀態上表現最為優異,證實其具有作為主要培養基質的潛力。為進一步提升菌絲生長效率,團隊在第二階段研發中加入「檳榔梗屑」作為複合材料,使基質更具透氣性與結構性,大幅縮短走菌時間,加速子實體生成,有助提升整體產值與經濟效益。
學生黃竑雅分享研發歷程時表示:「從零開始的歷程很辛苦,但想到能為家鄉產業帶來可能的改變,一切都變得值得。我們希望未來這項技術能延伸到更多農業廢棄物,創造更高的循環再利用價值。」;同組成員廖訓章則說:「支持我走下去的是『不輕言放棄』與『實事求是』的態度,希望我們的經驗能讓正在摸索的學弟妹看到:只要願意嘗試,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指導老師駱奕帆表示,本作品以地方農產為起點,結合科學實驗、循環永續與在地情感,不僅展現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創新能力,更回應永續發展與農業轉型的重要議題。能在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一舉拿下「企業特別獎-微星科技特別獎、銀牌以及未來創星獎」是非常大的肯定。
暨大附中感謝母校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的支持與協助。在駱奕帆老師、吳俊誼老師、暨大教育學院陳啓東院長以及山立坊教育團洪晧銘老師的聯手指導下,本校學生以地方產業為核心,成功發明多項具創新性與實用性的作品,並在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中脫穎而出,一舉榮獲6個獎項,實屬難能可貴!展現學生的創意與研發能量,也突顯大學與高中攜手合作、扎根地方的教育力量。感謝所有投入指導與協助的師長,也恭喜所有獲獎同學,再次為暨大附中寫下亮麗佳績!
- 記者:焦點時報社 張彥勳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