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臺語暑期營隊 深入考古遺址親手挖掘歷史

【互傳媒/記者 陳德儀/新北市 報導】今年夏天最酷的親子活動是什麼?答案是在貨真價實的考古遺址中,親手挖掘歷史!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與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聯手舉辦的「仁里遺址考古體驗親子營」,一開放報名即秒殺,於8月15日及16日圓滿落幕。32組家庭在專業考古團隊與「科技考古台語教師」的帶領下,化身一日考古學家,在貢寮區超過600年歷史的仁里遺址,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探索回憶。此次活動結合了「科技考古台語教師培訓工作坊」的成果,不僅讓親子共同體驗考古發掘的刺激與感動,還透過母語教學,讓文化探索跨越語言與時空的界限。

▲十三行博物館與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聯手舉辦的「仁里遺址考古體驗親子營」於8月15、16日圓滿落幕。
兩梯次的活動中,親子探險隊在成大考古所趙金勇所長帶領的專業團隊指導下,實地走入仁里遺址,展開一日考古之旅。活動以輕鬆活潑的「台語工作坊」拉開序幕,十三行博物館培訓的「科技考古台語教師」團隊,用流利的台語介紹考古工具,並示範拼湊陶罐拼圖。隨後,親子們學習辨識青瓷、拓印陶紋、清理冶鐵鐵渣等考古課程,並實際清洗標本、分類陶瓷石器,體驗水篩從泥土中尋寶的樂趣。下午的「發掘體驗」更掀起活動高潮,親子們手持小平鏟,在探坑中一寸寸挖掘,臉上的驚喜與成就感溢於言表。李爸爸感動地說:「看到孩子這麼專注,親手觸摸家鄉歷史,比課本知識生動百倍!」國一的陳同學也興奮喊道:「自己挖到陶片還能清洗,感覺就是真正的考古學家,超讚!」。
此次親子營的成功,得益於十三行博物館前期舉辦的「科技考古台語教師培訓工作坊」。來自全台各地的本土語、社會科及跨域教師們,在創意引導師與語言專家的帶領下,學習專業術語的台語表達,並激盪出如「暗光鳥考古隊」等創意教案。教師們充分運用館內的軟硬體資源,將人面陶罐、人骨拼圖、史前武器等教具融入有趣的闖關活動,展現跨域教育的創新與活力。這批充滿熱情的種子教師,在仁里遺址親子營的「台語工作坊」中首次上陣,成功地將培訓成果轉化為與孩子們互動的養分,證明了母語不僅能傳承文化,更能成為開啟專業知識大門的鑰匙。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這次活動將專業考古教育從博物館延伸至真實遺址,結合母語教學,讓孩子們在探索歷史中體會文化保存的價值。十三行透過持續的培訓與創新活動,點燃新世代對文化與語言的熱情,邀請更多家庭參與,共同建構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 記者:互傳媒/ 記者 陳德儀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