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漁撈技藝「牽罟」推動文化資產登錄 苗栗將辦說明會

傳統漁撈技藝「牽罟」推動文化資產登錄 苗栗將辦說明會

【互傳媒/記者 林學均/苗栗 報導】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訂於114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南龍區漁會龍鳳漁貨直銷中心二樓會議室辦理「『牽罟』登錄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將邀請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說明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基準、流程以及登錄認定後相關權利義務,歡迎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傳承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

苗栗縣竹南鎮牽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據天文里牽罟班船長林坤土先生表示,林家祖先林山崖於清光緒年間從福建惠邑渡海來臺,輾轉到竹南落腳,將牽罟技術帶來台灣,在民國50到60年代達到高峰,當時整個竹南沿海有十多個牽罟組織;爾後隨著時代變遷,竹南沿海的牽罟組織陸續解散,目前僅剩苗栗縣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維持股東制,且於每年漁季時下網運作。為避免牽罟相關的天候、潮汐、漁法等傳統知識面臨失傳危機,希望透過登錄程序確保其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價值,讓相關傳統知識與實踐得以永續傳承。

苗栗縣長鍾東錦表示,苗栗是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場域,先民依著不同的自然資源條件發展出多樣的生活型態,傳承至今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牽罟活動可說是生活智慧的歷史見證;現代牽罟組織多轉型為觀光活動性質,然而竹南海埔地區的牽罟活動傳承百年至今,仍維持傳統漁村經濟型態,且將漁獲作為貼補家用用途,實屬難得。

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表示,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向來強調民間自發、共同參與、保存傳統等特性,「牽罟」經本局邀請專家學者至現場訪查,初步認為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之軌跡,且苗栗縣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亦評估為適當之保存者,本次說明會係依傳統知識與實踐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規定辦理,除了讓關係者充分瞭解法定程序及權利義務,也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的重要文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