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循環革命:從高碳營建到淨零引擎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社論專欄】無機資源循環產業聯盟啟動,宣示台灣要當亞洲循環經濟「熱點」。當世界在談 「淨零轉型」 時,台灣選擇從最難改變、也是碳排最重的產業下手。由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推動的 「無機資源循環產業聯盟(CIRCU-Taiwan)」 於今年正式啟動,集結 水泥、鋼鐵、建材、太陽能等動脈產業 與 廢棄物回收粒料等靜脈產業,打造全台首個跨產業循環經濟聯盟。這不僅是環保政策的延伸,更是一場產業結構的革命。

▲中聯資源總經理吳一民於記者會中發表專業觀點。(圖/主辦單位提供)
建成環境:全球最大碳源的戰場
根據 世界經濟論壇與聯合國永續報告,全球建築與營建活動約耗用世界 50% 以上原生資源、30% 能源,並製造近 40% 溫室氣體排放。從鋼筋、水泥、模板到拆除廢棄物,營建業的每一環幾乎都與碳排直接相連。過去,循環經濟多聚焦在消費端回收或再利用;而 CIRCU-Taiwan 的野心在於前端——讓整個「建成環境」本身,成為淨零引擎。
這是一場從 材料端、製程端到城市設計端的全面性變革。聯盟以 「建成環境創造生態多樣性」 為願景,試圖讓 城市不只是能源消耗者,也能成為循環資源的再生者。

▲無機資源循環產業聯盟以「有真、有善、有美」為行動精神,重新定義無機資源的循環價值。(圖/主辦單位提供)
「三藝合一」:用真、善、美打造新循環文明
CIRCU-Taiwan 提出一個極具文化底蘊的策略:「三藝合一(工程藝術、科學藝術、美學藝術)」,
讓 台灣式的循環經濟 有了更深的人文靈魂。
- 有真(True Taiwan):循環的科學化,強化 ESG 足跡透明化與碳管理驗證;
- 有善(CONTaiwan):工程的善用,透過 技術創新與產業共榮 推動地方合作;
- 有美(Sustainable Taiwan):文化與設計的美學,讓 永續成為城市語言。
這三者並非口號,而是要把 「數據驗證、技術落地、美學轉譯」整合成一個完整系統。
當循環材料不僅安全、耐用,還能融入設計之美,它才能真正被市場接受,成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

▲無機資源循環產業聯盟主兼立順興總經理呂東璇跨界整合台灣產業力,打造亞洲首座「循環經濟熱點」。(圖/主辦單位提供)
三個台灣案例,證明循環經濟不是口號
要讓理念落地,必須有 可被量化、可被複製的成果。聯盟成員已展示三個具代表性的標竿案例:
中聯資源:轉爐石再生道路
將煉鋼副產物「轉爐石」轉化為瀝青混凝土骨材,道路耐久性提升 3.6 倍,並通過 英國 BS 8001 認證。
這讓「廢棄副產物」從問題變為資源。
立順興資源科技:低碳 CLSM 建材
立順興開發可取代部分水泥的 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每立方米減碳 80 公斤 CO₂e,
並取得 BSI 與 UL2799「零掩埋」雙認證。
這象徵 低碳工程技術已進入成熟量產階段。
根基營造:鋁模板取代木模板
單案減碳 815 公噸 CO₂e,同時降低施工廢棄物產生量,證明 循環思維可從工法本身開始改革。這些成果說明:循環不是理想,而是可被驗證的效率與競爭力。

▲REnato Lab董事長王家祥分享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推動方向。(圖/主辦單位提供)
政策與市場:讓循環成為常態
台灣循環經濟要走得遠,不能只靠技術,更要制度化與文化化。
這包括:
- 政府:制定採購規範與材料標準,讓公共工程優先採用再生建材;
- 企業:以 碳盤查與 ESG 驗證 為核心,納入循環材料績效;
- 設計端:以 城市美學語言,讓「永續」被看見、被喜歡。
正如 CIRCU-Taiwan 盟主、立順興資源科技總經理 呂東璇 所說:「台灣的循環經濟不該只談回收,而要從工程、科學、美學三個層面重塑產業價值,讓城市、建築與土地都能成為永續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新的國家策略思維:
把產業鏈整合當作經濟轉型的主軸,而非附屬議題。

▲無機聯盟將以技術創新與產業鏈整合,推動每年超過兩億噸無機資源循環再利用,為台灣淨零轉型注入關鍵動能。(圖/主辦單位提供)
社論結語:從島嶼資源到世界典範
台灣面積不大、資源有限,卻具備 完整的製造鏈與靈活創新能力。這使我們有條件成為 「循環經濟實驗場」。若 CIRCU-Taiwan 能成功建立 可複製的制度與技術模式,台灣將不僅是 亞洲第一個循環示範基地,更可能成為 全球城市轉型的參考典範。
正如《老子》所言:「天地交而萬物通。」循環經濟的真諦,不只是物質再利用,而是 萬物共生、產業共榮、文化共感的未來想像。而這場從無機資源出發的綠色革命,或許正是 台灣在全球舞台上,重新定義「製造島」的新契機。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