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登場前夕 中國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白皮書」 預告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

【創新聞記者黃采蓮/綜合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亞馬遜城市貝倫(Belém)登場,主軸聚焦如何在2030年前落實《巴黎協定》1.5°C控溫目標,並要求各國提出更具體的減碳行動與資金配置方案。就在會議前夕,中國發布「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以實際政策行動回應全球期待,也為COP30談判注入亞洲聲音。
白皮書系統性闡述中國近五年來在節能降碳、循環經濟及碳匯建設的具體進展,明確提出「節能優先、結構減碳、科技驅動、碳匯增能」四大路徑。文件分為六個章節,內容涵蓋能源轉型、低碳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減碳實施、制度保障建構等面向,強調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下,已逐步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全國行動框架。
在能源結構方面,白皮書指出能源活動仍是中國碳排放的主來源,未來將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為核心,加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及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確保在能源安全前提下實現雙碳目標。同時透過節能降碳增效、循環經濟與碳匯能力提升三項行動,建立從源頭減排到生態固碳的完整路徑。
此次COP30被外界視為「落實與加速之年」,談判焦點將集中於三大議題:一是行動落地化,各國須在能源、運輸與工業部門提出具體減量時間表;二是氣候資金新框架,延續COP29對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的共識,討論如何動員公私部門投資;三是自然本位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與森林碳匯治理,亞馬遜流域的生態治理將成為會議關鍵象徵。
中國此次發布白皮書,除凸顯其在能源轉型及生態碳匯治理的成就,也意在與COP30議程形成互動。白皮書提出的三項核心行動節能、循環、碳匯正好與COP30主辦方設定的氣候行動六大加速器方向相呼應,顯示中國希望以自身模式參與未來全球減碳規則的重塑。
展望未來,COP30後的國際氣候治理將進入實施監測(MRV)+資金加速(Finance Accelerator)雙軸期。各國預計在2026年前重新提交強化版國家自定貢獻(NDCs),而亞太地區的產業鏈與金融市場,也將面臨從碳承諾走向碳責任的轉折。對此,中國在白皮書中提出願與國際社會「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顯示其欲從能源大國邁向全球氣候治理參與者的戰略企圖。
- 記者:黃 采蓮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