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百年大醮普渡法會 見證歷史傷痕與族群和解
(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百年一度的宗教盛典,跨越三個甲子的歷史對話,在客家忠義精神旗幟下,紅白廟(眾善堂、白志廟)與1895乙未英烈共同獲得撫慰。六堆忠義亭睽違120年再度舉辦的「乙巳正科太上覃恩植福禮斗冥陽兩利祈安慶醮」普渡法會,一場跨越歷史長河的宗教儀典正在展開。

這場百年大醮不僅是客家族群的信仰盛事,更成為撫慰歷史傷痕、促進族群共生共榮、互相尊重扶持的契機。六堆忠義亭百年大醮「乙巳正科太上覃恩植福禮斗冥陽兩利祈安慶醮暨秋祭大典」的宗教活動,融合傳統儀軌與現代文化傳承。

12月8日未時的普渡法會歡迎眾信大德前來祭拜,當日重頭戲是恭送大士爺、觀音山超渡亡魂離苦得樂、同登仙境,每一項儀式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將由百年道壇辜堃城道長主科,在六堆客家傳統宗教文化中,建醮活動的職位體系反映了社區的信仰結構與組織動員能力。乙巳百年大醮榮譽總醮首吳仁春、總醮首邱榮光、主醮首廖永源、主壇首林榮顯、主普首徐堂志、忠勇首鍾育埕、建醮歡迎門-東門、陳家(樹)檳榔-陳忠正、建醮歡迎門-西門曾德富、建醮歡迎門-南門東仁診所李森仁、建醮歡迎門-北門鍾清蘭及各斗首等。職位不僅是榮譽稱號,更代表著對客家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也將永遠刻在六堆忠義亭乙巳年百年大醮的歷史專刊上。

在台灣的六堆閩客發展歷程中,紅廟與白廟成為歷史傷痕的獨特見證。位於屏東縣里港鄉的紅廟,起源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閩客械鬥。張丙、許成事件,六堆第六屆大總理曾偉中的部下李受帶義民出堆,造成曾偉中大總理被清廷降罪蒙難,百多位義民於忠義亭前含冤受死。鍾壬壽的《六堆客家鄉土誌》記載:賊被殲達二千餘人,棄屍遍野,合葬於今北門埔萬人堆,即「紅廟」;後來始知其一部分係平民,六堆總部至為歉憾。
祭祀閩南亡者的祠堂原名「萬人塚」,後來庄民認為此名可能會死傷更多人,遂改稱「男女壇」,之後為與祭祀客家死者的白廟區隔(現為白志廟),再改名為「紅廟」眾善堂。
乙未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台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了乙未戰爭。這場戰爭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客家族群在乙未戰爭中成為作戰主力。六堆客家義勇軍在第十屆大總理邱鳳揚的領導下,奮勇抵抗日軍的接收,長治火燒庄戰役更是泣鬼神、動天地。乙未戰爭造成台、日雙方的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台灣治績志》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約在七、八千人以上」。在這次六堆忠義亭的百年大醮中,普渡法會將成為撫慰歷史英靈的重要儀式。透過傳統宗教儀軌,不僅超薦歷代先民,也為紅白廟宇中的歷史亡魂與乙未戰爭中的台日雙方戰士祈安。
六堆百年醮典宗教儀式體現了客家文化中「敬天法祖、崇德報功」的核心價值。在現代人情世事無常化的今天,吳仁春、廖永源、邱榮光、林榮顯、徐堂志、鍾錦仁等地方賢達仍大力推動支持傳統故有醮典,為客家青年建構文化認同的橋樑,讓忠義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延續與發揚,誠屬不易。
六堆忠義亭百年大醮的普渡法會科儀,不只是一場宗教傳統醮典儀式,更是一場台灣歷史的對話。紅白廟宇從無知的對峙到今天共同被反省紀念,也展現了族群融合與尊重的可貴。
乙未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也在這場跨越百年的宗教盛典中獲得實質的撫慰。六堆乙巳年慶醮活動喊出口號“捱自六堆來,六堆有事捱有事,六堆大醮捱來打”所傳達的精神,這場百年大醮將成為六堆客家人凝聚情感、追本溯源百年難得的文化盛宴、錯過了這次,百年後再見。
六堆忠義亭12月8日未時的普渡法會籌備中當天歡迎眾信大德前往祭拜。(圖/六堆忠義亭提供)

這場百年大醮不僅是客家族群的信仰盛事,更成為撫慰歷史傷痕、促進族群共生共榮、互相尊重扶持的契機。六堆忠義亭百年大醮「乙巳正科太上覃恩植福禮斗冥陽兩利祈安慶醮暨秋祭大典」的宗教活動,融合傳統儀軌與現代文化傳承。

12月8日未時的普渡法會歡迎眾信大德前來祭拜,當日重頭戲是恭送大士爺、觀音山超渡亡魂離苦得樂、同登仙境,每一項儀式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將由百年道壇辜堃城道長主科,在六堆客家傳統宗教文化中,建醮活動的職位體系反映了社區的信仰結構與組織動員能力。乙巳百年大醮榮譽總醮首吳仁春、總醮首邱榮光、主醮首廖永源、主壇首林榮顯、主普首徐堂志、忠勇首鍾育埕、建醮歡迎門-東門、陳家(樹)檳榔-陳忠正、建醮歡迎門-西門曾德富、建醮歡迎門-南門東仁診所李森仁、建醮歡迎門-北門鍾清蘭及各斗首等。職位不僅是榮譽稱號,更代表著對客家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也將永遠刻在六堆忠義亭乙巳年百年大醮的歷史專刊上。

在台灣的六堆閩客發展歷程中,紅廟與白廟成為歷史傷痕的獨特見證。位於屏東縣里港鄉的紅廟,起源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閩客械鬥。張丙、許成事件,六堆第六屆大總理曾偉中的部下李受帶義民出堆,造成曾偉中大總理被清廷降罪蒙難,百多位義民於忠義亭前含冤受死。鍾壬壽的《六堆客家鄉土誌》記載:賊被殲達二千餘人,棄屍遍野,合葬於今北門埔萬人堆,即「紅廟」;後來始知其一部分係平民,六堆總部至為歉憾。
祭祀閩南亡者的祠堂原名「萬人塚」,後來庄民認為此名可能會死傷更多人,遂改稱「男女壇」,之後為與祭祀客家死者的白廟區隔(現為白志廟),再改名為「紅廟」眾善堂。
乙未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台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了乙未戰爭。這場戰爭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客家族群在乙未戰爭中成為作戰主力。六堆客家義勇軍在第十屆大總理邱鳳揚的領導下,奮勇抵抗日軍的接收,長治火燒庄戰役更是泣鬼神、動天地。乙未戰爭造成台、日雙方的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台灣治績志》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約在七、八千人以上」。在這次六堆忠義亭的百年大醮中,普渡法會將成為撫慰歷史英靈的重要儀式。透過傳統宗教儀軌,不僅超薦歷代先民,也為紅白廟宇中的歷史亡魂與乙未戰爭中的台日雙方戰士祈安。
六堆百年醮典宗教儀式體現了客家文化中「敬天法祖、崇德報功」的核心價值。在現代人情世事無常化的今天,吳仁春、廖永源、邱榮光、林榮顯、徐堂志、鍾錦仁等地方賢達仍大力推動支持傳統故有醮典,為客家青年建構文化認同的橋樑,讓忠義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延續與發揚,誠屬不易。
六堆忠義亭百年大醮的普渡法會科儀,不只是一場宗教傳統醮典儀式,更是一場台灣歷史的對話。紅白廟宇從無知的對峙到今天共同被反省紀念,也展現了族群融合與尊重的可貴。
乙未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也在這場跨越百年的宗教盛典中獲得實質的撫慰。六堆乙巳年慶醮活動喊出口號“捱自六堆來,六堆有事捱有事,六堆大醮捱來打”所傳達的精神,這場百年大醮將成為六堆客家人凝聚情感、追本溯源百年難得的文化盛宴、錯過了這次,百年後再見。
六堆忠義亭12月8日未時的普渡法會籌備中當天歡迎眾信大德前往祭拜。(圖/六堆忠義亭提供)
- 記者:三星傳媒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