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修復完成 林業文化古蹟重現風華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管理的市定古蹟「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歷經三年規劃、修復與策展,於今(29)日上午舉行開幕啟用典禮。典禮由鼓創藝術「暘太鼓」震撼登場揭開序幕,現場並邀集逢甲大學、臺北科技大學木創中心及陶藝工作室,展出歷史老照片、國產材應用及土肉桂陶藝作品,讓古蹟重生的意義更顯多元。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分署長張弘毅致詞時指出,本次修復工程自民國111年8月啟動,歷時三年順利完成。宿泊所為少見的兩層樓日式建築,由軸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修復,設計兼具歷史與氣候考量,包含通氣孔、座敷空間與書齋,提供昔日文人雅士品茗、讀書之用,一樓則具備雨遮板等特色。張弘毅表示,修復過程投入大量心力與資源,不僅保存建築,更希望藉此活化在地文化、向社會傳遞其歷史脈絡。
他進一步說明,過去對八仙山的研究多聚焦於遊樂區與林場,對鐵道如何運送木材及貯木場歷史著墨較少。感謝逢甲大學余風老師深入挖掘並訪談在地耆老,重現豐原林業運輸脈絡,並將資料整理於宿泊所展覽。
此次策展以《源起・宿泊》為題,分為三大主軸,其一八仙山林業歷史:呈現林業發展與地區脈動。其二豐原經濟產值:包括木器業帶來的繁榮。其三人文意義:介紹曾任人事主任的詩人陳千武,如何在此展開創作,成為臺灣現代文學的重要啟蒙者。

展區亦展示修復保存的舊建材及修復紀錄影片,完整呈現古蹟重生的歷程,並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張弘毅並感謝署長林華慶及地方民意代表的支持,促成宿泊所的重生。他也透露,後續仍有三棟歷史建築將於三年內持續修復,期望逐步串連成完整的林業文化聚落。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則表示,宿泊所建於1927年,至今近百年,曾是林業人員往返八仙山與豐原的重要據點,見證臺灣林業開發歷程。林業保育署不只管理山林,還管理近2,000棟歷史建物,其中50棟為日治時期遺構,建築多已老舊,因此署內近年積極爭取經費逐步修復,並優先保存具關鍵性歷史地位的建築。他強調,修復不僅是形體的保存,更是賦予古蹟新生命,透過策展與場域活化,讓其成為連結歷史與當代林業的橋樑。
林業保育署臺中分署表示,宿泊所亦規劃「山林製造」品牌專區,販售原生植物盆栽、土肉桂茶、二葉松國產材文創品等特色商品,並推出開幕限定商品「土肉桂氣泡水」與「土肉桂按摩油」,讓民眾在參觀之餘,也能帶回象徵林業文化的紀念。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編輯中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