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挑戰

風和日麗啊!6月中的北京連續幾天都是藍天白雲,站在高樓遠望,甚至可以隱約看到西山,天賜的好天氣,讓人無論做什麼都有好心情。

6月初,許多中國當代藝術圈的人們紛紛去了歐洲,看「威尼斯雙年展」順便看「巴塞爾藝博會」,或是先巴塞爾再威尼斯。據非正式的統計,6月份共約有2,000名中國藝術家到威尼斯參與各種相關藝術活動,在威尼斯雙年展官方公布的47個平行展中,有11個是中國相關的展覽,除了德國館的艾未未和古巴館的王度外,肯亞國家館也有2/3的參展藝術家是中國人。

在中國藝術大軍進攻威尼斯的背後,是中國社會對於西方雙年展名牌的迷信和訊息不對稱的現實。這些所謂的平行展往往是商業的操作,為的是讓藝術家能在履歷上添上一筆威尼斯雙年展個展,好回過頭來,為其作品在中國的市場價格加持。

可惜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至今30多個年頭,最缺乏的不是藝術家在西方的展覽,尤其是那種大堆頭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展覽,除了侷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定位,只會更加深西方觀眾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所有誤解。

歐洲TEFAF基金會(The European Fine Art Foundation)在「2012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指出,「如今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藝術市場,但中國藏家依然只關心中國傳統藝術市場,大約只有30位中國內地大藏家收藏西方藝術」。當代藝術所探討的觀念、議題與形式,放在中國文化語言傳統的土壤上,藝術家要如何跨越克服這片土壤所存在的各種限制和挑戰,長出新的枝葉並開花結果,畫廊們要如何讓本土的藏家理解欣賞這些花果,進而帶回家珍藏,在此刻西方大畫廊們紛紛狹著大資本和大藝術家進軍亞洲之際,才是中國當代藝術此刻所面對最關鍵的挑戰。

週二晚上半夜快12點,北京東四環上還大排長龍塞著車,中國的經濟成長儘管在減速中,但因為其巨大的市場,和其他國家的成長比例相比,仍然是飛速。許多北京新興的高科技公司,CEO都是30歲出頭甚至不到30歲的年輕小伙子,這個國家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等待開發中。中國當代藝術走過了2008年北京奧運前的「井噴期」,走過了全球金融風暴的市場低潮期,慢慢地走出了認可、規範以及規模,然而和中國的總人口數相比,這樣的規模和藏家比例仍然顯得微不足道。

夏天的傍晚,幾個藝術家坐在草場地一家餐廳的院子裡吃飯,討論的話題從今年團體出遊的地點到西方畫廊進軍亞洲的情況,30才剛過半的年輕藝術家們,穿著低調有型的品牌服飾,手上戴著一支數萬港幣的錶,喝著日本的麒麟啤酒,談著做裝置的德國Bosch工具,幾十年前的革命風格的鋼杯成了裝菜的老家具,藝術家們半挖苦半抱怨,說著「寫實藝術才是市場主流」的玩笑,「活在當下」不是什麼《小日子》雜誌需要辯論的專題,而是每個人時刻都在做的事情!

嘿,你!對,就是你!不要再東張西望看別人在做什麼了,把注意力拉回來專注在自己腳前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每天走一點,走久了,這條路就會是你的!

共勉之。

中國當代藝術的挑戰

北京難得一見的無雲藍天。(攝影/王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