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變苦照吃!婦人急性中毒 醫示警:絲瓜、黃瓜也要小心

[周刊王CTWANT] 大陸杭州市一名五十多歲的趙姓婦人,日前因出現劇烈腹痛、嘔吐與腹瀉,被家屬緊急送往餘杭第三醫院就醫。醫師診斷後發現,引發中毒的原因竟是家中菜園所摘取並烹煮的瓠瓜。
根據《潮新聞》報導,院方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孫國明指出,趙女到院時面色蒼白、滿身大汗,並訴說腹部劇痛。追問飲食史後,她坦承當天中午食用了一盤炒瓠瓜。她回憶:「當時覺得特別苦,但以為苦味能降火,還是把整盤吃完。」不料兩小時後便陸續出現噁心、腹痛與嘔吐症狀。
醫師初步判斷為「葫蘆素中毒」,檢查顯示患者有輕度脫水及電解質紊亂。醫療團隊立即採取禁食禁飲、靜脈補液、抗感染與腸胃道保護等措施,經過兩天治療,病況顯著改善,最終康復出院。
孫國明提醒,葫蘆科植物(瓠瓜、絲瓜、黃瓜等)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合成「葫蘆素C」等毒素,具有強烈刺激性,即使高溫烹煮亦難以分解。攝入後可能造成腸胃反應,嚴重時會引發低血壓、休克、腎臟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尤其長時間曝曬、缺水環境或雜交品種的瓠瓜,毒素含量可能更高。
醫師指出,每年六至八月是葫蘆科蔬菜中毒的高發期,與夏季高溫潮濕環境密切相關。老人、兒童、孕婦及免疫力低下者對毒素特別敏感,應避免食用來源不明或味道異常的瓜果。他強調:「健康飲食的首要原則是安全。若遇到可疑蔬菜,寧可丟棄,不可冒險。」
不少患者誤將「苦瓠瓜」與「苦瓜」混淆而中毒。醫師解釋,苦瓜的苦味來自苦瓜苷,屬安全成分;若一般瓠瓜或絲瓜出現苦味,則代表可能含有有害毒素,必須立即丟棄。他建議居民可從外觀辨識:苦瓜表皮有明顯瘤狀突起,而瓠瓜外表則光滑、形狀規整。
醫師也提供「四步防中毒原則」:
一、嘗味辨毒:切小塊試煮,若苦味異常強烈且不散,應立即丟棄並清洗廚具。
二、注意來源: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葫蘆科蔬菜,自家種植亦需定期檢查。
三、科學儲存:蔬菜應存放於陰涼通風處,避免高溫導致變質。
四、急救原則:若誤食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切勿自行催吐或服藥,應立即攜帶剩餘食材就醫。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大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