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憑證開戶重啟 16家銀行已恢復服務

多家銀行因自然人憑證遭詐團濫用,自今(2025)年6月起暫停開立數位帳戶,造成民眾使用不便。歷經3個月的調整與配套建置後,目前已有16家銀行恢復受理自然人憑證開戶,僅元大銀行預計10月中旬重新上線,屆時將全面回復正常服務。
為兼顧民眾便利與金融安全,銀行業依主管機關與銀行公會的規畫,導入多重身分驗證機制,避免帳號遭冒用開戶。各銀行普遍採用「他行存款帳戶驗證」方式,部分業者再加上「視訊驗證」或「電信號碼驗證」,藉由跨行與跨系統核對,確保申請人身分真實無誤。經強化流程後,自然人憑證開戶安全性已顯著提升,有助於減少警示帳戶上升的風險。
目前恢復服務的銀行包含臺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行、臺灣企銀、台北富邦、聯邦銀行、玉山銀行、台新銀行、高雄銀行、京城銀行、華泰銀行與陽信銀行。
元大銀行則在完成系統升級後,於10月17日重新開放。新系統除整合原有驗證流程,另增設「證件防偽」、「活體辨識」與「人證比對」3項功能,透過科技手段強化身分辨識層級,確保開戶程序安全無虞。
金管會指出,今年上半年有詐騙集團假借代辦貸款、投資等名義,詐取民眾自然人憑證與密碼,再冒用資料大量開設數位帳戶,使受害者淪為人頭戶,導致金融機構的警示帳戶數,在今年第2季攀升至15萬3,744戶。為了免於「去風險化」式全面停用,主管機關6月中召集銀行公會研議後,要求業者3個月內完成防詐配套並恢復服務。
自然人憑證是國內數位身分的核心工具,累計發卡數已突破千萬張,幾乎每2人就持有1張。其功能涵蓋網路報稅、查詢勞健保資料、申請戶籍謄本、信用報告與線上繳費等多項民生服務。隨著各銀行陸續重啟自然人憑證開戶,金管會將繼續追蹤警示帳戶變化與驗證機制成效,確保便利與安全並行,讓民眾能安心使用數位金融服務。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 記者:卡優新聞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