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換榮景1/IPO責任額迫使基層貸款籌錢 業績差恐遭「禁足」勞權亮紅燈

血汗換榮景1/IPO責任額迫使基層貸款籌錢 業績差恐遭「禁足」勞權亮紅燈
近年ETF掀起投資熱潮,投信業者爭相推新商品,然而這些動輒上千億的驚人規模,其實是靠營業員背負沉重責任額、硬撐出來的假象。(圖/方萬民攝)

[周刊王CTWANT] 近年來ETF熱潮像一場「全民嘉年華」,社群上人人炫耀申購,然而在看不見的辦公室裡,券商營業員卻焦慮籌錢,只為填滿主管下達的IPO(首次公開發行)責任額。去年5月,一檔ETF募得驚人1700億元,打破以往常態,也引爆投信業追逐龐大利潤。此後投信加速發行新產品,拉高募集門檻,券商將沉重壓力拆成「責任額」,分配給基層營業員,迫使他們不斷推銷以達標,承受極大心理負擔。

去年市場因一檔募集資金1700億元的ETF而爆紅,催化ETF發行檔數從過去一年僅 1 至 2 檔激增至約 15 檔,今年更逼近「每週一檔」的節奏;與此同時,券商責任額急遽攀升,從每月3、40萬元提高到每週上百萬元,基層營業員面臨找不到客戶、產品品質難保的壓力,不少人借錢、貸款、自掏腰包墊業績,否則就得承受主管刁難。


血汗換榮景1/IPO責任額迫使基層貸款籌錢 業績差恐遭「禁足」勞權亮紅燈
主管以言語或行為,明示、暗示基層用貸款湊足責任額,營業員只得向親友借錢,或被迫將可能造成虧損的商品推銷給客戶。(示意圖/趙世勳攝)

P先生從事證券業已超過20年,他說,頻繁集資不利客戶資金運用,許多ETF一上市就「破發(跌破發行價)」,自己花數年累積的客戶資源就這樣被消耗殆盡。一次,他為分擔同事壓力,拜託老客戶「幫個忙」買下一檔幾乎賣不掉的IPO,結果股價大跌,客戶一下就損失三百萬。雖客戶安慰他「你也辛苦了」,但他卻滿心愧疚,痛感在制度壓力下,自己做了違背良心的事。

C小姐的情況則是相反,她入行證券業不到五年,面對高額責任額,沒有累積的客戶,她只得轉向朋友和家人借錢墊付。家裡的資金全部牢套在過去的IPO中,一次她實在無法再籌到資金,下定決心要辭職,最終父親再次從帳戶取錢,讓她再撐一個月。她形容這感受「既愧對父親,又慶幸暫時得救」,複雜而沉重。

多位一線營業員向CTWANT透露,公司內部流行一句口號「使命必達」:下達多少責任額,營業員就必須完成,否則將面臨多種觸及職場霸凌的管理行為,其中分為五大類:禁止外出、加班call客、上台報告、開會檢討、移轉客戶,另外還有多種涉及威脅恐嚇、歧視貶低的言語,嚴重傷害從業人員的身心健康。

一位業內人士以自身經驗舉例,業務員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客戶,但因業績未達標,他被禁止外出,連中秋送禮都不行;主管逼他到小房間一邊打客戶名單,一邊指導話術,甚至將他多年辛苦培養、幾乎成為朋友的客戶轉移他人手中,讓他感到無比挫折與無助。


血汗換榮景1/IPO責任額迫使基層貸款籌錢 業績差恐遭「禁足」勞權亮紅燈
臺灣金融勞權產業工會理事長詹智崴強調,IPO責任額缺乏法律依據,多種強迫型行為已違反勞工權益。(圖/王小萌攝)

臺灣金融勞權產業工會理事長詹智崴指出,券商並非以KYC(Know your costumers)角度出發,卻把沉重責任全壓在基層員工身上,強制考核、逼迫加班、借貸、轉移客戶等行為已違反勞工權益。責任額缺乏法律依據,更背離勞基法精神。他呼籲主管機關明確規範不得將責任額轉嫁給員工,並建立專案檢舉管道及調查機制,保障勞工權益。

對此,金管會表示,現行規範已明確限制投信業者在獎金支付與基金行銷上的原則,要求銷售機構落實KYC(了解客戶)與KYP(了解產品),禁止一次性獎勵金,績效考核不能僅看銷售額,業務員酬金制度須兼顧財務與非財務指標,以避免為衝業績而不當銷售;同時,ETF與基金IPO責任額也已納入例行查核,防範不當銷售行為。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