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痛≠乳癌!有可能4因素作祟 醫揭乳癌兩發病高峰年齡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衣綸、陳鈞凱/台北報導
乳癌雖然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但出現乳房疼痛並不等同於癌症。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雅雯指出,門診觀察,約有九成女性因乳房疼痛就診,但結果多數為良性,常見原因包括情緒壓力、內分泌波動、經期或更年期變化;不過,要注意的是,與歐美不同,台灣乳癌患者呈現兩個發病高峰,分別落在「45至49歲」與「60至64歲」,定期篩檢絕不能少。
楊雅雯說,台灣乳癌這兩大發病高峰,推估可能與基因相關,也與飲食西化、生活型態轉變有關,例如抽菸、飲酒、運動不足、情緒壓力以及荷爾蒙變化等因素。而乳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疼痛症狀,因此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檢查,尤其今年起,國健署已擴大乳癌篩檢服務,以利早期發現異常鈣化點或腫瘤變化。
乳癌雖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但也不必聞乳癌就色變。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牧峻強調,早期乳癌預後通常都很好,即便遇到困難,也不要放棄,因為醫療真的進步非常多。
40多歲的Emily(化名)就是一例,一向重視健康、定期接受乳癌篩檢,二年前例行檢查時,被診斷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療與荷爾蒙藥物治療,且按時回診,不料今年發現癌細胞轉移了,而且腫瘤型別轉變為三陰性乳癌,進一步經病理報告確認屬於HER2弱陽性,經醫師評估後,安排接受已有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病情幸運穩定下來。
擔心復發的恐懼感,是乳癌患者共同的心理壓力。楊雅雯強調,許多患者術後只要觸摸到身體異常,就會立刻聯想到復發,這樣的情況在臨床診間中相當常見,因此她常安慰患者,其實你們比一般人更安全,因為有定期追蹤,更容易在早期發現問題。
楊雅雯表示,完成治療後的乳癌患者不需要過度擔憂,應將回歸正常生活步調視為治療的重要目標。她強調,隨著乳癌治療的持續進步,即使不幸復發,只要能規律服藥並定期追蹤,病程仍可獲得良好控制,患者也能在生活品質上逐步改善。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男人真的要「COOL」 研究驚揭:高溫不只殺精還傷勃起硬度!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