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碘131治療,幫助病人回歸正常生活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健檢報告發下來了,發現疑似甲狀腺結節,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你的心裡應該會有幾個疑問?
什麼是甲狀腺結節?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健康威脅?進一步檢查,要檢查什麼?若檢查結節超過一公分會是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泛稱腫塊,需進一步檢查
曾經做了相關甲狀腺報導,訪問了多位醫師,台北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怡文解釋,甲狀腺結節通常統稱腫塊,是甲狀腺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例行健檢會看到異常腫塊,至於腫塊是哪一種形態,必須做進一步檢查,包含抽血、超音波、穿刺細胞等檢查進行診斷。異常腫塊形態可以分為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結節兩類。
亞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廖立人表示,甲狀腺囊腫指腫塊內容物為液體狀,98%是細胞組織液或血水等液體,屬於良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是指腫塊內容物為實心腫瘤,通常是一團腫塊,有分良性與惡性腺瘤。良性比例很高占95%,若小於一公分,需定期追蹤觀察,大於一公分,有壓迫腺體組織之虞,常會開刀切除。惡性腺瘤比例占5%,稱為甲狀腺癌,是分化速度快的髓質癌、未分化不良癌,即使小於一公分,也要手術切除。為減少甲狀腺癌復發,中、高度風險者會接受放射碘131治療,進行甲促素(TSH)壓抑治療。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高度風險患者,需接受放射碘131治療
舉大林慈濟醫院提供的甲狀腺結節個案為例。41歲許小姐,2024年在他院檢查時發現甲狀腺結節,伴隨微鈣化,後轉診至大林慈濟醫院,經外科手術切除後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術後由新陳代謝科廖唐毅醫師接手,安排入住碘131病房,接受碘131治療,成功清除殘餘癌細胞,目前病情穩定,得以安心回歸工作與生活。
廖唐毅醫師表示,甲狀腺癌術後常見的後續治療方式是碘131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由於甲狀腺細胞會攝取碘來合成甲狀腺素,癌細胞也有相同特性,因此經特殊處理的放射性碘,能精準進入殘存腫瘤細胞,釋放輻射線達到治療效果。
碘131屬於放射性治療,需要短期住院隔離,以避免影響他人。一般病人約需住院2天,待體內輻射量下降後即可出院。治療後的一週內建議避免與家人近距離接觸,其餘生活則可逐漸恢復正常。副作用大多輕微,例如喉嚨腫脹、唾液腺不適或腸胃不舒服,絕大多數病人都能耐受良好。
許小姐以自身經驗分享,甲狀腺癌沒有什麼症狀,平常不會痛、不會不舒服,定期檢查才有機會早期發現。能遇到技術好又細心的醫師,真的很幸運。
發現甲狀腺結節,定期追蹤治療
廖唐毅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甲狀腺結節,尤其是大於一公分、合併微鈣化等高風險特徵,應盡早就醫檢查。透過手術與後續碘131治療,結合規律追蹤與醫療團隊支持,絕大多數早期甲狀腺癌病人都能獲得良好治療成效,安心回歸正常生活。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