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潮溼炎熱交替乾癬易復發 中醫建議嚴重期茹素1週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儘管乾癬好發於冬季,但春天氣溫變化劇烈,潮溼炎熱交替,不僅容易導致乾癬復發,其他如濕疹、汗皰疹等皮膚問題也更易發作。許多乾癬患者在過了難熬的冬季之後,因症狀稍稍緩和而疏於防範,反而使乾癬在春天又發作一波。
體內濕氣代謝異常導致皮膚病復發 濕疹合併乾癬最棘手
聖元中醫院長鄭愛蓮醫師歸納分析,過去有乾癬病史患者,通常容易在春夏交替之際發作,有一部分是因為家族遺傳,或與個人體質、外在環境有關,天氣不穩定、加上工作壓力大、晚睡所導致。
此外,飲食部分也應小心,禁忌食物、酒不能碰,應酬盡量減少,如果推不掉應酬,建議以茶代酒,以免功虧一簣。另外,若居住河岸邊空氣較潮濕,體內濕氣不易排出,皮膚也容易出問題。
中醫認為,皮膚病患者因體質之故,腎氣不足、脾胃虛弱,相對應付外在天氣變化的抵抗力較差,面對患者詢問:「為什麼天氣潮濕,我的皮膚病又犯了?」鄭愛蓮醫師解釋,這是因為體內五臟六腑代謝濕氣出現異常,飲食引發的濕,再加上外在環境的濕,更增加身體代謝困難度。
台灣屬於海島型的溼熱氣候,如果體內代謝正常,皮膚不易受外在天氣潮溼所影響,但若代謝功能不好,濕氣堆積體內,可能表現在肥胖,或是改從皮膚排出造成皮膚疾病。依照濕氣侵犯人體的程度,中醫認為由輕而重分為「皮、脈、肉、筋和骨」,鄭愛蓮醫師表示,濕疹未好好治療,代謝失衡更嚴重,病灶往更深、更裡走,很可能引發治療更棘手的乾癬,臨床上合併濕疹與乾癬的患者並不少見。
乾癬須耐心治療 乾癬病史愈久治療以「年」為單位
乾癬發作與免疫系統有很大關係,先天元氣不足、後天又失調,很可能在年輕時提早誘發乾癬。若未盡早調理治療,隨著乾癬持續惡化,恐出現手腳灰指甲、關節疼痛、乾癬性關節炎、關節變形等嚴重後果,治療更辛苦。
鄭愛蓮醫師收治1位高中生,四肢和腹部開始冒出一小塊一小塊會發癢、有皮屑的病灶後,爸媽馬上帶來尋求中醫診治,確定為乾癬後,提醒調整心態,吃藥擦藥,配合飲食控制、調整作息不熬夜晚睡等,治療約2到3週就復原。另外,也有10多歲發病、至今乾癬病史10多年的患者來求診,看過不少醫師仍未好轉,介入中藥治療初期,鄭愛蓮醫師建議先別貿然停用類固醇藥膏,每天睡前1次幫助止癢好睡,以免出現反彈效應,後續再逐漸遞減即可。
鄭愛蓮醫師指出,乾癬治療初期,第1週會經歷排毒爆發期,皮屑增多、病灶厚度增加,目的是讓體內垃圾排乾淨,治療過程病灶逐漸變薄平滑、面積略擴大,逐漸好轉,後續病灶紅印由中間開始變淡,剩下外圍一圈,直到消失不見,若變成深褐色,持續治療也會逐漸退掉、回復正常。只要治療期間配合生冷飲食忌口,不碰海鮮、酒,12點以前就寢,好好清潔皮膚,按照醫囑規律吃藥擦藥,就會好得快。
鄭愛蓮醫師強調,乾癬病史愈久、醫治時間也愈長,乾癬的治療通常以「年」為單位,臨床上有病史10多年的乾癬病患治療長達3年才恢復正常,需有耐心讓身體逐步修復。
曬太陽有助乾癬患者皮膚好轉 嚴重發作期建議茹素1週
鄭愛蓮醫師提醒,隨著天氣將開始逐漸轉熱,乾癬患者應避開正中午烈陽,建議選擇清晨和傍晚的陽光,盡可能曬皮膚患部,有助皮膚病況好轉。穿著上切勿將患部包緊緊,可穿著紗質薄長袖、長裙、戴遮陽帽,透氣兼保護。避免到游泳池游泳,泡溫泉也不建議。出外運動記得攜帶毛巾,一有流汗盡快擦乾,返家後立即洗澡,再上藥。
至於飲食方面,避吃海鮮、生冷食物、酒,少吃寒涼苦瓜,嚴重發作期間,建議茹素1週,待皮膚狀況穩定,再選擇豬雞肉食用。另外,可食用不添加酒的四神湯,可改排骨或瘦肉取代小腸,或加糖做成甜食變換口味,也可將紅豆、薏仁、綠豆混和等量食用,紅豆補腎氣、薏仁利濕、綠豆清熱,都有助於改善乾癬病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保健食品開封後乾燥劑、棉花該留還是丟? 藥師來解答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