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結石急診激增!每10人有1人中 半夜腰痛是警訊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高溫氣候不斷襲來,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的門診就常遇到36歲上班族小林的案例:連續2年都因血尿、左腰劇痛而半夜掛急診,檢查後發現是左側輸尿管結石阻塞所致。第1次幸運地在服用止痛藥並大量飲水後,隔天順利排出米粒大小的結石;再次發作卻因結石過大,最終需要接受體外震波碎石治療才得以解決。反覆發作的案例顯示泌尿道結石絕非偶發事件,更需要積極預防。
台灣結石發生率驚人 復發機率高達7成
蔡樹衛醫師表示,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是結石好發地區。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患有結石疾病,發生率相當驚人。高溫環境下出汗量大幅增加,導致尿量相對減少,是結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泌尿道結石可能出現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不同部位,而曾經發生過結石的患者,5年內復發機率更高達50%到70%,因此定期追蹤檢查及預防復發格外重要。
結石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劇烈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等,有時也會伴隨發燒、寒顫、腹脹、腹瀉、反胃嘔吐等症狀。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結石大小、位置、是否造成尿路阻塞及有無併發感染密切相關。蔡醫師在診治時會根據患者症狀、結石大小位置、尿路阻塞程度及感染情況來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醫親授防結石3秘訣 補充水分是關鍵
蔡樹衛醫師強調,泌尿道結石的預防重於治療,關鍵在於充足水分攝取、飲食調控和適度運動3大要素。台灣常見的結石成分主要是草酸鈣結石(約佔75%)及尿酸結石(約佔15%),針對這兩種結石類型,蔡醫師提供以下具體預防建議:首先是增加水分攝取,建議每日至少飲用3000毫升水分且需平均分配、少量多次飲用,睡前也應適量補充水分(心臟病及腎臟病患者須先諮詢醫師)。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釋尿液濃度,大幅降低結石形成機會,同時有助於已形成的小結石自然排出。
患者的飲食應限制如菠菜、濃茶、濃咖啡、巧克力、堅果類、豆類製品、草莓等高草酸食物的過量攝取,並控制鹽分以減輕腎臟負擔;適當補充鈣質讓其與草酸結合,降低草酸結石形成風險;尿酸結石患者則應避免內臟、海鮮、豆類等高普林食物;多攝取檸檬、柳橙、橘子等富含檸檬酸的水果,有助於抑制結石生成。
此外,適度運動能促進小結石排出,但應避免過度劇烈運動,運動後務必及時補充水分防止脫水。蔡樹衛醫師特別提醒,一旦出現結石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專業診治以獲得適當治療,並建議每半年至1年定期回診追蹤,維護泌尿系統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講座報名/火燒心與吞嚥困難 醫師解析預防與治療方法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滿週年 衛福部擬訂「運動台灣」目標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