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胸悶竟是氣喘! 萬人真實數據分析曝有「這些」情況都要懷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2022年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調查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有約15%。不過根據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分級醫療學會「氣喘疫起篩」計畫17,516人篩檢報告顯示,高達53%的受測者可能是潛在氣喘患者,其中有60%曾出現氣喘4大典型症狀卻從未接受篩檢或檢測診斷。



臺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傅彬貴表示,由此可知氣喘患者事實上比想像中來得多,而且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肺功能狀況,由於目前肺功能檢測並未納入常規健檢項目,大部分人可能已有反覆症狀卻將它當作感冒,延誤治療時機,甚至長期依賴短效吸入型擴張劑,沒有透過正確的抗發炎療法治療,最後導致氣道變形、反覆發作嚴重影響肺功能,提醒民眾需特別留意。



氣喘是下呼吸道慢性發炎 從4症狀區分與感冒的不同



氣喘與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有些人會因此混淆,不過傅彬貴醫師強調,感冒主要是上呼吸道的問題,可能會造成咳嗽、流鼻水、鼻塞等常見症狀,但氣喘是下呼吸道問題,下呼吸道理論上是無菌的狀態,可是受到發炎反應影響,氣管會變窄、滲痰,導致咳嗽、胸悶等氣喘症狀。



民眾可以透過「咻、閉、久、哇」4字口訣記住氣喘典型症狀。傅彬貴醫師說明,「咻」是氣管變窄導致的喘鳴聲;「閉」則是胸口很緊的感覺;「久」就是久咳不癒;「哇」代表「我又感冒了(台語)」,而且一般來說感冒病程比較短,氣喘病程比較長,會有季節性變化,還會有夜咳、果凍狀痰液等情形,這些都是氣喘與感冒的不同之處,可以藉此來做區分。



「氣喘疫起篩」53%肺功能不及格 潛在患者比想像多



而為了瞭解基層診所氣喘診斷現況、提高氣喘篩檢與診斷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分級醫療學會攜手合作「氣喘疫起篩」計畫,針對基層診所就醫民眾進行篩檢,透過問卷了解患者是否有「咳嗽、胸悶、喘鳴、反覆感冒」等四大氣喘症狀,並做尖峰吐氣流速(PEF)肺功能檢測。



從2023年8月至2024年12月31日,共有116家診所參與,蒐集了17,516位患者的篩檢結果發現有53%受測者PEF小於80%,其中有39%屬於黃燈區(PEF 60-80%)、14%為紅燈區(PEF<60%),而且PEF小於60%的這群人中有83.5%咳嗽、43.9%胸悶、34.9%喘鳴、29.6%反覆感冒。



傅彬貴醫師表示,團隊將這些辨識氣喘的重要指標進行單變量、多變量分析後發現,反覆感冒不是非常顯著的氣喘症狀,不過只要有咳嗽、胸悶、喘鳴等症狀,而且會因此在夜間醒來,然後年紀偏大又為女性的話,就可以預測其肺功能大概會小於80%,提醒民眾如果反覆出現咳嗽、胸悶、喘鳴任一症狀,不要誤以為是感冒,因為此時肺功能可能已經小於80%了,而基層診所也應高度警覺,若有這些症狀需懷疑有氣喘的可能性。





確立診斷後應正確治療 以「抗發炎」治療有效控喘並加入氣喘照護計畫



氣喘疫起篩萬人報告結果可以成為基層診所的助力,揪出更多的潛在氣喘患者。不過,有些氣喘患者會自行去藥局購買短效吸入型擴張劑使用,吸完之後覺得沒有喘就以為不用用藥了,這樣的治療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傅彬貴醫師提醒,短效吸入型氣管擴張劑沒有抗發炎的效果,只能讓氣管擴張無法治根,長期依賴這種速效型藥物,氣管會持續發炎最後導致氣道變形、反覆發作影響肺功能。全民健保有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團隊照護,讓氣喘病人可以提升健康識能、提高抗發炎吸入劑的使用率,並降低氣喘急性發作的風險。傅醫師團隊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的研究也顯示,不論是在基層或者醫院,只要有加入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照護的氣喘病人,都可以顯著降低急診與住院的風險,對於國人健康提升與氣喘照護品質都是非常棒的政策,應鼓勵氣喘病人多多加入。



短效吸入型氣管擴張劑並不能有效控喘,傅彬貴醫師呼籲:「氣喘治療應以具有抗發炎效果的吸入型類固醇為主,長期穩定使用可以減少急性發作、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也能提升生活品質」。基層醫療院所在這部分應持續衛教,讓病人了解速效型藥物長期來說是沒有幫助的,另外在氣喘個案管理上也是未來基層醫療院所應持續優化改善的部分。


【延伸閱讀】

氣喘實際人數恐被低估!4大症狀揪出隱形患者 「久咳不癒」最易被忽略

認識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醫提醒:早期辨識、積極控制是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00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