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潛藏風險 幽門桿菌檢查除菌不可忽視

胃癌潛藏風險 幽門桿菌檢查除菌不可忽視

【記者 蘇峯毅/雲林 報導】根據國內癌症統計,胃癌仍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其高風險因素之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台灣成年人中感染率超過50%,卻鮮少被重視。雲林長庚紀念醫院卓韋儒醫師指出,許多病患直到出現胃潰瘍或癌前病變才發現感染,顯示社會普遍缺乏篩檢意識。

幽門桿菌多透過家庭成員共食、共用器具等方式傳播,特別容易造成家族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可能僅出現輕微脹氣、飽脹感或反胃,因此容易被忽略。

衛生福利部及國健署數據指出,每年超過4,000人罹患胃癌,其中約90%可追溯至幽門桿菌感染。隨著醫療政策更新,健保署自2024年8月起,放寬除菌條件,讓更多民眾能及早治療、減少罹癌風險。

放寬後,只要符合下列任一條件即可申請健保給付除菌療程: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查陽性、碳13尿素呼氣測試陽性、胃鏡切片確診感染。

卓醫師指出:「這次改革,讓更多早期感染者可透過簡單檢查納入健保,不再需要等到胃潰瘍才可治療。」

國健署也預計在113年(2024年)於九縣市推行45至74歲族群的一次性糞便抗原篩檢計畫,隔年將擴及更多縣市,目標是讓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一次受益。

臨床建議民眾接受胃鏡搭配幽門桿菌快篩,可同步掌握胃部健康狀態與感染情形。若感染,進行10至14天除菌療程後,仍應於4至6週內接受碳13呼氣試驗確認除菌是否成功,以防日後復發。

卓韋儒醫師提醒,無症狀者也可能為感染者,若家族中有人確診,建議全家一起接受檢查。「很多人從未做過胃鏡,以為沒症狀就代表沒事,實際上胃癌往往發展多年才被發現,早期篩檢與後續追蹤才是關鍵。」(照片/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