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心」放任不管恐有癌變風險,醫:長久吃藥無效可能賁門已鬆弛

胃食道逆流不只有「火燒心」這麼簡單,有民眾常年有胃酸逆流問題,吃藥一直都沒有好轉,後來經過內視鏡檢查才發現食道與胃的交界處賁門已經鬆弛,導致吃藥無法有效果,後來透過內視鏡以「胃賁門緊縮手術或抗逆流黏膜燒灼術」處理,症狀終於獲得改善。醫師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一定要找出原因,如果放任胃酸不斷侵襲黏膜導致病變,更可能造成「巴瑞特氏食道」,升高食道腺癌風險。

非典型症狀多元,有些人以為是心臟出問題

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任、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曾屏輝主治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問題,主要原因是胃中的食物或胃酸逆流至食道造成不適及可能的黏膜損傷,典型症狀為胸口灼熱感,但也不少人會有一些非典型症狀造成判斷上的混淆。曾屏輝醫師說明,像有些人症狀表現是喉嚨卡卡、聲音沙啞或者是慢性咳嗽、氣喘,結果跑去看耳鼻喉科,有些是胸口疼痛以為是心臟出問題……轉輾找不出原因,最後檢查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通常在胃食道逆流的診斷與治療上,若是典型症狀初步會透過抑制胃酸藥物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促進腸胃蠕動等藥物來治療,若未緩解,則需要進行內視鏡檢查排除嚴重病變如食道癌或胃潰瘍,醫師也會檢查黏膜損傷的程度及可能併發症如巴瑞特氏食道、食道狹窄等。



「胃賁門緊縮手術或抗逆流黏膜燒灼術」讓一半患者不用再吃藥

曾屏輝醫師提到,有一些病患症狀表現相當特殊,儘管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但透過胃鏡沒有看到太多發炎或其他問題,就必須近一步透過「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來評斷是否為食道蠕動力或是賁門太鬆等其他因素造成;更細部也能透過24小時食道酸鹼值阻抗檢測儀,監測在不同情境下胃酸逆流的程度。曾屏輝醫師強調,國際上診斷胃食道逆流的方法包括胃鏡、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及酸鹼值檢測,24小時食道酸鹼值阻抗檢測儀能更全面且精確了解病患狀況。

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陳建全主治醫師也提到,對於部分患者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話,過去需依賴外科手術,但隨著內視鏡技術的發展,現在也有

「胃賁門緊縮手術或抗逆流黏膜燒灼術」,可讓鬆弛賁門有效緊縮,幫助逆流胃酸大量減少;臨床上8成病患都能有明顯好轉,甚至一半病患可以不再用藥。陳建全醫師表示,這樣的族群有年輕化趨勢,像是40~50歲族群常應酬吃大餐、作息不正常者都要特別注意,如果用藥已經無效,就要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



癌前警訊「巴瑞特氏食道」透過射頻消融術成效達9成

陳建全醫師強調,胃食道逆流已是現代人的慢性病,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就可能演變為像是巴瑞特氏食道──癌前病變狀況,西方的巴瑞特氏食道族群相當多,若透過內視鏡發現有巴瑞特氏食道情況,及早透過「內視鏡食道射頻消融術」處理,治療效果可達9成。

臨床就有一名50幾歲男性病患,早年一直有明顯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但未能有效治療,長年下來由於食道長年受到胃酸侵蝕,已經讓上皮神經變得不敏感,就診時已有巴瑞特氏食道情形;幸好及時發現採用內視鏡食道射頻消融術,避免癌病變風險升高,否則拖太久導致食道癌,就必須切除整個食道。

陳建全醫師提醒,胃部不適的問題一定要正確診斷才能解決,門診就曾有40歲男性民眾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一直就醫、吃藥都沒有改善,到後來甚至連飯都吞不下相當嚴重;輾轉到了台大醫院檢查發現其實是「食道遲緩不能症」,因此怎樣吃抑制胃酸的藥都無法解決,後來透過手術便完全恢復正常。

曾屏輝醫師也呼籲,除了藥物控制,胃食道逆流患者最重要還是要調整飲食、減少攝取會誘發胃酸的飲食,特別是甜食、油膩、冰品會讓胃排空功能變差,較容易造成逆流,辛辣食物也會造成胃黏膜傷害,要盡量避免。另外也要控制體重避免過胖,多散步也能促進控制腸胃蠕動的副交感神經發達,幫助消化更順暢,睡眠時也可調整枕頭高度、往左側躺,都能夠降胃食道逆流帶來的影響。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