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晚餐最佳時機曝光!專家:最好7點前吃完 通勤族恐受影響

[周刊王CTWANT] 冬天天黑得早,不只衣櫥該換季,連「吃晚餐的時間」也可能需要調整。愛爾蘭利墨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Limerick)運動與運動營養學副教授Catherine Norton指出,隨著日照縮短,越晚吃晚餐,越可能影響情緒、代謝和整體健康。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Norton在《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冬季人們往往習慣越晚吃飯,但若要順應人體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其實應該反過來,盡量提前進食。她說,消化、賀爾蒙分泌,包含睡眠與消化相關的賀爾蒙,甚至是一天中消耗的熱量,都依循著生理時鐘運作。
然而,Norton的建議聽起來很好,但真正「最佳時間」卻可能讓上班族叫苦,晚餐「最好」在下午5點半到7點之間吃完,至少也要在睡前兩到三小時結束進食。英國YouGov在2020年民調顯示,有34%的人在6至7點用餐,23%的人則晚至7至8點,對於通勤時間長、下班返家晚的族群,恐怕相當不易實行。
研究已證實,晚吃晚餐對健康可能不利。隸屬於「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的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吃飯時間可能和吃什麼同等重要」。
一項研究發現,晚上10點吃晚餐的人,血糖峰值比6點吃飯的人高出20%,脂肪燃燒率也少10%。另外,Norton引述一篇整合29項試驗的重大評論指出,提早用餐、減少餐次、把熱量集中在白天,能帶來較佳體重控制效果,並改善代謝指標,例如降低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有助降低心肌梗塞等重大疾病的風險。她也提醒,不要太靠近睡前吃東西,因為其他研究已顯示,睡前進食與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
因此,Norton認為,將進食時間與生理時鐘對齊,是預防代謝疾病的可行策略,若能搭配其他健康生活型態更佳。不過,她也強調,不需要被「規則」綁死。
她表示,最重要的是「有意識地選擇」,找到兼顧生理節奏與生活方式的彈性節奏,而不是追求僵硬的標準。用餐時間應被視為一種可調整的工具,而非壓力來源。
Norton說,民眾應根據自身需求(如減重或提高運動表現)、運動頻率、習慣睡眠時間及生活作息等,彈性調整用餐節奏。如果你常在晚上9點後才吃飯,並且隔天常感覺疲倦、不易入睡,可以嘗試往前調整用餐時間;但若因晚間訓練或社交活動而需要晚吃飯,也無須過度焦慮,只要選擇較清淡均衡的食物,並確保與睡眠間隔兩到三小時即可。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國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