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不得丟的病!囤積症全美盛行率高達千萬人 研究揭背後原因

捨不得丟的病!囤積症全美盛行率高達千萬人 研究揭背後原因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精神醫學會認定的精神疾病。(示意圖/翻攝Pexels)

[周刊王CTWANT]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是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精神醫學會認定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徵是持續性地過度累積物品,並且極度難以丟。美國麻薩諸塞州50歲的李舒爾(Lee Shuer)自稱是「康復中的拾獲者」,現開設工作坊幫助其他患者走出困境,與他有相似經歷的,還有53歲的金(Kim),多年來她批評母親的囤積行為,卻在一次車庫拍賣中開始收集無數免費物品,最終陷入相同困境。

根據《CNN》的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將囤積症列為精神疾病,美國精神醫學會則在2013年正式將其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該症特徵為過度累積物品且難以丟棄,嚴重時會造成生活空間受限,甚至危及安全。美國參議院2024年報告顯示,全美約有1400萬人受此影響,且三分之二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常伴隨關節炎、糖尿病等身體病症。

金回憶,最初只是將物品堆在臥室,後來擴散至客廳與陽台。她坦言,來自家族的「勿浪費」觀念,加上生活創傷與喪親經歷,使她愈發無法割捨物品。她目前在Facebook經營一個囤積症支援社群,成員超過2100人。

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尼克尼夫(Nick Neave)指出,收藏衝動在人類歷史上極為普遍,但囤積症的分水嶺往往在於創傷經驗。患者多數曾經歷虐待、失親、混亂家庭或重大疾病。尼夫形容,囤積一開始可能是有效的自我安慰策略,但會迅速演變成成癮與心理健康問題,若不解決背後成因,清理雜物後仍可能復發。

英國非營利組織 Clouds End 創辦人希瑟馬圖佐(Heather Matuozzo)指出,疫情放大了人們對資源短缺的恐懼,使囤積問題惡化。對租屋族而言,雜物過多甚至可能遭房東申請強制驅逐,進一步惡化心理狀態。

紐約州的索菲亞(化名)在研究所時因親屬罹患重病,透過購物緩解壓力,最終意識到自己已深陷囤積行為。她先後嘗試認知行為療法(CBT)、眼動減敏與再處理療法(EMDR)等方式,並參與史丹佛大學囤積症研究計畫,利用虛擬實境(VR)模擬清理場景,練習在安全環境中放下物品。

該計畫屬於「寶藏尋蹤」(Buried in Treasures)團體治療的一部分,為期16週,由同儕帶領,已在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推行。

李舒爾參與共同開發課程,強調避免以「囤積者」等標籤化稱呼患者,並透過同儕間的理解與尊重,幫助參與者學會處理對物品的情感依附。李舒爾說明,「我們希望人們感受到,自己不是社會棄兒,也沒有瘋病,只是需要被理解。」課程結束時,許多人首次感受到希望與改變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