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閱兵引發台灣民眾關注 民調顯示多數傾向「交流避戰」


93閱兵引發台灣民眾關注 民調顯示多數傾向「交流避戰」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李衣綸/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於9月舉行的「93閱兵」引發全球關注,台灣社會對此的觀感與反應成為焦點。民主文教基金會委託艾普羅行銷市場研究公司進行全台民調,並邀請前立委李勝峯、文化大學教授楊泰順及政治大學教授陳麒安進行專業分析。


調查於9月17日至19日進行,共完成1,228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2.8%。結果顯示:超過半數(52%)受訪者並未注意到閱兵消息;72%認為此舉主要是「對外展現中國國力軍力」,近半數(48%)感受到中國軍容壯盛。然而,仍有57%認為這次閱兵對台灣「無所謂、不受影響」。


在安全議題上,52%同意台灣軍力不足以對抗中國,38%認為未來「統一壓力將愈大」,另有29%覺得「台獨機會增加」。對於美國角色,60%相信美國有能力出兵協防台灣,但僅42%認為美國真的願意出兵。當被問及政策選擇時,將近六成民眾支持「開放交流、避免戰爭」的路線,高於「積極備戰」的選項。


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指出,本次民調呈現三大趨勢:其一,民眾相信美國「有能力但不一定有意願」出兵;其二,台灣社會普遍承認軍力不足,但在心理上傾向自我安慰「不受影響」;其三,政策路線正轉向交流避戰,反映社會對和平的強烈需求。他強調,政府應重視多數民意,採取降溫、減風險、擴大交流的務實政策。


前立委李勝峯則形容此次閱兵是「三張通知單」:對美國是「別來」、對日本是「不干你事」、對台灣則是「美國不會來,你買再多武器也無用」。他認為民調顯示民眾矛盾心態,既承認軍力不足,卻又選擇不在意,提醒國內政界應正視防務與民意落差。


楊泰順分析,藍白在統獨等敏感議題上的差異已逐漸縮小,支持者結構趨於融合。他並指出,年輕世代多成長於民進黨執政時期,對中國敵意較高,但矛盾的是,20至39歲族群中卻有最高比例對閱兵「不知情」。


陳麒安則認為,民眾的政治立場高度影響其對中國軍力、美國介入意願的判斷;相較之下,性別、年齡與學歷影響有限。他提醒外界,民調詢問的是民眾「認知」而非「支持」美國是否出兵,不能與愛國心態混為一談。


基金會強調,台灣社會正處於「認知現實」與「情感安慰」的交錯階段,未來將持續透過民意調查追蹤台灣民心走向,為兩岸政策提供參考。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告警撤離1千8百戶 傅崐萁懇請卓榮泰尋長遠性解方


蘭陽女中合影總統遭網霸凌引眾怒 學生深夜發聲「希望台灣更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