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偽影片爆紅!牛津學者示警環境代價:消耗大量電力與水資源

AI深偽影片爆紅!牛津學者示警環境代價:消耗大量電力與水資源
OpenAI推出的影片生成平台「Sora」。(圖/達志/美聯社)

[周刊王CTWANT] 人工智慧(AI)生成影片近年來在全球社群媒體上掀起熱潮。無論是滑動TikTok、Instagram還是X,幾乎都能看到由AI工具製作的「深偽」(deepfake)影片,那些逼真到難以分辨真假的影像,正以驚人速度席捲網路。

據《BBC》報導,其中OpenAI推出的影片生成平台「Sora」更成為現象級應用。它能在數分鐘內創作出極為逼真的短片,讓人們開始「重現」已故名人與歷史人物的影像,甚至出現將這些人物安排進荒謬或冒犯情境的內容。

這波「AI復活潮」雖令網民驚嘆,卻也引發爭議。包括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在內的多位名人家屬,已公開呼籲AI公司禁止使用他們親人的肖像或聲音,以防止形象被誤用。

然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永續發展與環境政策講師格雷克許博士(Dr Kevin Grecksch)提醒,這些「AI奇蹟」不只挑戰倫理,更帶來看不見的環境代價。

格雷克許指出,生成這些超寫實影片的過程,並非在使用者的手機上進行,而是在全球各地的資料中心(data centers)內完成。這些中心運轉龐大的伺服器,需要持續消耗大量的電力與水資源。

「影片在資料中心生成,可能位於地球另一端,也可能就在你家附近。首先,這會耗費大量電力;其次,還需要大量水來冷卻伺服器。」

由於「Sora」等應用程式讓創作者能即時上傳並分享作品,社群平台上的AI影片數量正呈爆炸性成長。本月初,「Sora」在短短5天內下載量突破100萬次,並登上美國蘋果應用商店(Apple App Store)排行榜首位。

格雷克許提醒,這種創作便利性雖令人驚艷,但用戶應更加留意背後的環境代價,「這裡涉及大量的水資源。我們必須思考自己為什麼使用這些技術、怎麼使用、以及使用的頻率。」

他進一步指出,AI的發展已無法逆轉,但社會仍可從政策層面推動更永續的思考,「我們需要更整合的策略,決定資料中心該設在哪裡、該如何進行冷卻,才能減少能源與水的消耗。」

格雷克許特別點出,英國政府將南牛津郡(South Oxfordshire)視為人工智慧產業的首波成長區,但目前似乎沒有人真正思考,那些冷卻伺服器所需的大量淡水要從哪裡來,「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