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簽下兆美元算力協議 川普關稅新政加劇供應鏈重組 台灣躍居AI產業樞紐

【創新聞記者黃采蓮/綜合報導】美國人工智慧領頭企業 OpenAI 日前宣布,與多家科技巨頭簽署總額高達 1 兆美元 的長期算力與雲端基礎設施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與 Amazon AWS 的 380 億美元雲端合作案、與 CoreWeave 簽訂的 65 億美元 GPU 雲端合約,以及與 Broadcom 在客製化 AI 加速器方面的製造協議。這項龐大的投資規模,被外界視為全球科技產業再洗牌的開端,也揭示了人工智慧時代下的「算力經濟」正取代石油與晶片,成為世界經濟的新燃料。
根據《路透社》和《衛報》報導,OpenAI 計畫在未來十年投入超過 1.4 兆美元用於建構超級資料中心與運算基礎設施。這項長期投資不僅將推動雲端產業升級,也勢必重新定義全球供應鏈的經濟價值。
市場分析師指出,AI運算能力的強弱,正逐漸成為企業競爭的新門檻。從半導體製程、伺服器設計、散熱與電源管理,到資料中心能源配置,整個科技產業的價值鏈正在被重新編碼。
不過,這場算力競賽的背後,還夾雜著新一輪的貿易與政策變化。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推動的「高科技關稅新政」,針對中國的AI晶片、伺服器零組件與高階電子設備課徵 25% 至 60% 不等的關稅。表面上是強化美國製造、降低對中國依賴,但實際上也迫使科技企業重新配置生產基地。
台積電(TSMC)長期為輝達(NVIDIA)生產AI晶片,加上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等伺服器ODM廠在全球雲端市場的佈局,使台灣成為AI硬體生態系的關鍵樞紐。再加上台達電、雙鴻、力致等企業在電源模組與散熱技術的成熟度,讓台灣具備完整的高效能運算供應鏈。
儘管美國的關稅政策旨在保障本土產業,但隨之而來的成本壓力亦不容忽視。AI晶片與伺服器零組件的進口成本上升,勢必反映在運算服務與雲端租用價格上。市場研究機構分析,這將壓縮AI企業的毛利率,也可能推動部分研發或製造轉向亞洲其他低稅負地區。同時,中國仍在積極發展AI自主技術。以深圳與重慶為首的城市正加速興建AI資料中心,並推動本土晶片量產。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在接受訪問時指出:「中國擁有全球近一半的AI研究人力,無論政治環境如何,這個市場的技術影響力不會被忽略。」
從 OpenAI 的兆美元投資到川普的關稅政策,全球科技競爭的重點正從「誰能製造晶片」轉向「誰能支撐運算」。運算力不再只是科技能力的象徵,更成為經濟實力與能源治理的交匯點。AI時代的贏家將不只是掌握晶片的國家,而是能同時整合技術、能源與政策的經濟體。「從OpenAI的兆元投資到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可以看出全球供應鏈正在進入『智能與主權並行』的新階段。」台灣若能持續在技術自主、綠能轉型與跨國供應鏈協調中扮演關鍵角色,將不只是AI時代的製造基地,更是全球科技新秩序的決策中心。
- 記者:黃 采蓮
- 更多國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