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精英共築灣區創新高地 第四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提名期正式展開

香港2025年10月30日 /美通社/ -- 由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冠名贊助的「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舉行「科創之路:科研成果轉化的突破與實踐」分享會,為本屆中銀科創獎揭開序幕,同時宣佈第四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自今日起至2026年1月31日期間接受提名。

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打造共融創新生態,本次分享會特別匯聚「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歷屆多位得主——范智勇教授、張志輝教授、陳世祈教授、黃秀娟教授、鄭永平教授及鄭嘉泓先生分享他們在科研落地、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進程中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洞見。

香港科技創新聯盟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衷心感謝中銀香港長期以來對本港創科發展的大力支持。本獎項聚焦香港科研人員,旨在認可並鼓勵他們投身對香港發展具影響力的科研領域。近年來,香港正積極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社會各界亦日益重視科研成果轉化,讓具應用價值的技術與產品真正落地。相信今日的分享,能進一步推動社會各界探討大學科研如何對接社會需求,帶動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在此,本人謹代表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宣布第四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正式啟動。」

中國銀行(香港)企金業務數字化總監張國林先生致辭時表示:「『中銀科創獎』已踏入第四屆,中銀香港很高興見證過去部分得獎項目,已成功應用於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及人工智能等領域,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本行亦期望透過今天的分享會,讓歷屆獲獎者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鼓勵各位科研專家繼續努力不懈、堅守研究初心,同時激發更多年輕人才投身科技創新領域,為香港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創新能力的科技領軍人物。」

「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自2022年成立以來,一直以「創科興港,科技報國」為宗旨,獎勵主要在香港或香港機構設在粤港澳大灣區的科研相關機構進行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成果轉化,並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科研團隊。藉此鼓勵他們立足香港、聯通灣區、服務國家、貢獻世界。獎項每年獎金總額高達港幣1,000萬元,全由中銀香港贊助,並設有五大領域:「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生命健康」、「先進製造」、「金融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每個領域的獲獎者可獲港幣200萬元獎金,由獲獎者全權支配。

自2022年設立以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已成功舉辦三屆,憑藉嚴謹的評審機制與對創新價值的深度挖掘,獲得本港政、產、學、研各界的廣泛認可。本屆評審委員會匯聚海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行業組織的頂尖專家,由文効忠教授、任詠華教授、郭毅可教授、黃秀娟教授及譚嘉因教授五位專家共同領銜,將圍繞「科學技術創新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四大核心指標展開全面評估。此外,隨著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本屆獎項將在五大領域評估中納入當前熱門技術,反映香港最新的科技成就,發掘更多具潛力的創科項目參與獎項競逐,爭取為香港科技成果轉化與未來產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獎項提名面向社會各界開放,科研學者、創科企業從業人員及業界專業人士均可推薦符合條件的候選人。獎項詳情及提名細則可瀏覽官方網站www.stip.hk

歷屆獲獎者:

獲獎領域

獲獎者

獲獎時所在機構

獲獎理由

獲獎年度

人工智能

及機器人

柴揚

香港理工大學

表彰他對AI傳感器、特別是在仿生感算融合計算範式作出的傑出貢獻,該範式使人工視覺傳感器能夠直接在傳感器內處理信息,從而減少頻繁將數據傳輸到外部計算單元的需求,提高計算效率,並豐富傳感器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功能。

2024

賈佳亞

思謀集團
香港中文大學

表彰他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智能製造,帶領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智慧製造平台、自動駕駛平台及智慧醫療診斷系統,推動探索工業製造業的智慧升級和數碼轉型。

2023

劉宏斌

中國科學院

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

表彰他們研發出應用於微創腦手術的柔性內鏡機器人系統,突破了腦手術在微創範式下深部病灶難以通過直線路徑扺達、手術器械操作難度高且空間狹小等臨床痛點。

2022

陳達明

威爾斯親王醫院

2022

生命健康

黃秀娟

香港中文大學

表彰她研究發現了腸道發炎和自閉症的新微生物特徵,並成功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工具,以非侵入性方式快速和準確地診斷自閉症及炎症性腸病,有助及早評估風險及進行介入治療。

2024

黃兆麟

香港大學

表彰他開創的篩選平台,突破現時需要逐一測試的限制,能快速找出最適用的基因治療工具,有利於加快研發新一代精確基因編輯器,以及實現高效組合療法的篩選作臨床應用治療。

2023

鄭永平

香港理工大學

表彰他發明的無輻射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實現脊柱側彎程度評估可以更安全、低成本和頻繁地進行。

2022

先進製造

陳世祈

香港中文大學

表彰他在3D微納米製造領域帶來突破性發展,他的研究將超快激光脈衝的新穎操控,以及材料和精密機器開發成功結合,實現了更高精確度、更低成本的納米級3D打印技術,為光子學、納米技術及生物技術領域的元件製造帶來巨大效益。

2024

張志輝

香港理工大學

表彰他開創超精密納米多環加工技術,應用並研發出新型高效納米多環離焦近視防控眼鏡片,將造福數以百萬計的近視學童。

2023

王鑽開

香港理工大學

表彰他在仿生創新製造與表界面科學做出的開創性貢獻,開發出具有高效率、加工能力、耐用性、可靠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的表面、材料、能量收集和散熱系統。

2022

金融科技

王聰

香港城市大學

表彰他對研發數據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創新技術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保護私有數據使用時的安全性,並進一步釋放數據在金融科技生態系統中蘊藏的巨大價值。

2024

區文浩

香港理工大學

表彰他們共同研發出保護區塊鏈生態的資產、系統和網絡安全的新算法,為區塊鏈技術提供密碼學基礎,對於構建在區塊鏈平台上的金融科技應用產生巨大作用。

2023

羅夏樸

香港理工大學

2023

鄭嘉泓

濃說科技

表彰他通過專有的 AI/NLP 軟件,自動化和簡化資本市場複雜的報告和盡職調查工作流程,有效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監管科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創新成就。

2022

新材料

新能源

張華

香港城市大學

表彰他對納米材料相工程領域的貢獻具有開創性意義,他成功製備並穩定了非常規相納米材料,探索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在清潔能源、催化和傳感器中的應用,推動了新型、高效催化劑的設計和開發。

2024

唐晉堯

香港大學

表彰他開發出一種新型的活性光學膠體材料,實現了膠體的可控光誘導相分離,為顯示器技術和光學隱身材料等應用提供了重大的突破,同時促進了光控制活性材料和化學驅動微納馬達的基礎理論發展。

2023

范智勇

香港科技大學

表彰他在仿生眼領域的貢獻,尤其是實現納米線的三維集成在彎曲基板上並應用於機器人及視覺假體的創新工作。

2022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